-
痿证
概述:痿证为病证名。其主要病理机制有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髓枯等,导致肢体筋脉失养而起。肺热津伤,筋失濡润:症状: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湿热浸淫经脉、气血阻滞,故痿软无力。
-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后期脾虚,发为肉痿,且与骨枯而髓减之骨痿并存,遂成痿蹙之症。辨证分型以中医药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大都为个案报告,多未分型,但从各篇报道不同之病机分析及治则,亦提示本病中医辨证有不同的证型,但本病是为遗传性疾病,当以虚证为主,临床虽有风动、火旺之象,也是阴虚之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
湿热痿
痿证之一。见《医学纲目》卷十七。《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有“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说。湿热痿除腿足痿软、微肿、足趾麻木外,常兼见身重胸闷,小便赤涩,脉濡数,苔黄腻。治以清热燥湿、健脾渗湿等法。用加味二妙丸、东垣健步丸、清燥汤,或用萆薢丸加味方。
-
血瘀痿
血瘀痿的病因:血瘀痿多由产后恶露未尽,或跌仆损伤,瘀血不消所致。《证治准绳·杂病》:“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治疗法则:痿证的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小儿麻痹后遗症
本病早期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头痛,肢体疼痛,肢体瘫痪呈弛缓性,以下肢多见,或表现单瘫、半身瘫痪,亦有腹肌、肋间肌、膈肌瘫痪者,病情比较严重。治则祛邪通络,濡养筋脉处方下肢麻痹——腰夹脊髀关伏兔足三里。详述随证配穴腕下垂—外关,足下垂—解溪,足内翻—悬钟,足外翻—三阴交。
-
血虚痿
《丹溪心法·痿》:“血虚,四物汤加黄柏、苍术煎送补阴丸。”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阴虚痿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症状:《证治汇补·痿躄章》:“阴虚痿者…《景岳全书·杂证谟》:“痿证,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类证治裁》治肝肾阴虚,足热枯痿者,用滋阴大补丸。
-
外伤性截瘫
其组织学上灰质有少数出血灶,在6周之内恢复正常,几乎见不到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退变及坏死。(4)脊髓压迫损伤:脊椎骨折脱位或椎板骨折下陷,除外伤之瞬间损伤脊髓外,移位的骨折块或椎体可持续压迫脊髓,压迫愈重愈久,愈难恢复。20°后弓角,椎管发生Ⅰ及Ⅱ度狭窄者各半,21°~
-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属祖国医学“痿证”“痹证”范畴。⑤脑脊液常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和相应的免疫功能异常。针灸治疗:以华佗夹脊穴为主,酌配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环跳、秩边、髀关、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解溪等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概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为病症名。本病神经系统病变范围弥散而广泛,主要是在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常累及颅神经,有时也侵犯脊膜、脊髓,甚至脑部。属祖国医学“痿证”“痹证”范畴。一、脊髓灰质炎:起病时多有发热,肌肉瘫痪多为节段性且较局限,可不对称,无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和细胞均增多或仅白细胞计数增多。
-
湿痰痿
湿痰痿病证名。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张氏医通·痿痹门》:“痿,属湿痰者,手足软弱,脉沉滑,兼腰膝麻木,或肿。”由于痿证多有“阳明热,宗筋失养”(见《简明医彀》卷三)之病理,故此病当以燥湿化痰为主,兼以清热。朱震亨用二陈汤加苍白术、黄芩、黄柏、竹沥、姜汁施治(见《丹溪心法·痿》)。
-
痿
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汪石山《医学原理》谓:“宜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清热之剂,如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为主,详其挟痰、挟热、挟湿、挟气虚加减施治。”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痿病
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汪石山《医学原理》谓:“宜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清热之剂,如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为主,详其挟痰、挟热、挟湿、挟气虚加减施治。”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暑痿
概述:暑痿:1.暑令患阳痿者;指暑令患阳痿者。《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暑痿者,暑天膏粱之人,阳事顿痿,此不可全用热药,亦不可全用凉药,宜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肢弱无力,筋弛不收的痿证·暑痿:暑痿(summerheatflaccidity)为病证名。《类证治裁·痿症》:“长夏暑湿成痿,清暑益气汤加减。”
-
脾痿
痿证之一。脾痿的病因病机:由于脾气热而致肌肉失养,或湿邪困脾,伤及肌肉所致。又:“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脾痿的治疗:治宜清热化湿,健脾和胃。选用川连枳壳汤、泻黄散、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或用二术二陈汤、霞天膏等方。
-
皮痿
皮痿为病证名。痿证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肺热,皮虚弱薄,著足痿躄,其色白而毛败,名曰皮痿,由肺热叶焦使然也。”皮毛痿又名皮痿、肺热痿,亦称肺痿。《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治宜清热生津,养阴润肺。选用二母二冬汤、知柏天地煎、清燥救肺汤、犀角桔梗汤、玉华煎等方。
-
害蜚
害蜚为六经皮部之一,为阳明皮部名。若阳明经气失调(即阖折),外邪侵犯则发为胃肠实热证,或痿证,其病位多在身前。害蜚为阳明经阳络之名称。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皮部(正面)
-
肝热痿软
肝经热邪所致的痿证。肝主筋,若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木燥火生,耗伤阴血,筋失所养,致筋膜干急筋缩而挛,乃为痿软之证。《症因脉治》卷三:“肝热痿软之症,汁溢口苦,两胁攻刺作痛,筋膜干急,筋缩而挛,此《内经》肝热痿弱之症也。”治宜清肝养阴,舒筋活络等法,用清肝顺气饮、家秘肝肾丸、补肝丸、舒筋活络丹等方。
-
肺热痿
肺热痿痿证之一。见《医宗必读·痿》。即皮毛痿。详该条。
-
补益丸
《医学纲目》卷十七:补益丸:处方:龟版(酒炙)30克锁阳(酒浸)30克生地(酒浸)45克归身(酒浸)30克陈皮30克杜牛膝(酒浸)30克白术60克干姜23克黄柏(炒)15克虎胫骨(酒炙)15克五味子6克茯苓15克白芍药(酒浸)30克甘草(炙)3克菟丝子(酒蒸熟,研如糊,晒干)制法:诸药为末,紫河车为丸。功能主治:痿证;
-
长生斑龙飞步丹
处方:鹿茸2两(酥炙),陈皮2两,当归4两(酒洗净),地黄8两(取汁为膏),茯神2两(人乳),钟乳粉1两(水飞过),人参4两,柏子仁2两,枸杞子2两,麦门冬1两,白术2两,沉香5钱,白胶2两,紫河车1具(首生男子者为佳),腽肭脐1两。功能主治:虚损,痿证。摘录:《遵生八笺》卷十七
-
归梢汤
处方:归梢、赤芍、莪术、桃仁、红花。功能主治:痿证有死血者。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三
-
降补汤
别名:降补丹处方:熟地1两,元参1两,麦冬1两,甘菊花5钱,生地5钱,车前子2钱,人参3钱,沙参5钱,地骨皮5钱。功能主治:降胃火,补肾水。用法用量:降补丹(《中国医学大辞典》)。摘录:《傅青主男女科》
-
龙虎丸
冬日加干姜。摘录:《丹溪心法》卷三《丹溪治法心要》卷四方之龙虎丸:处方:上甲(醋炙)6两,药苗(酒蒸焙干)2两,侧柏2两,黄柏(酒炒)半斤,知母(盐、酒炒)2两,熟地黄2两,芍药2两,锁阳(酒捣)5钱,当归(酒浸)5钱,陈皮(去白)2两,虎骨(酒浸,酥炙)1两,龟版(酒浸,酥炙)4两。愈后忌食猪肉一、二年。
-
起痿汤
处方:生箭耆12克生赭石18克(轧细)怀牛膝18克天花粉18克玄参15克柏子仁12克生杭芍12克生明没药9克生明乳香9克蟅虫4枚(大的)制马前子末0.6克功能主治:治因脑部充血以至肢体痿废,迨脑充血治愈,脉象和平,而肢体仍痿废者。至煎滓再服时,亦送服马钱子末2分。主治:肾气虚惫之痿证。
-
石室丹
方出《石室秘录》卷一,名见《医学集成》卷三:组成:元参1两,麦冬9钱,甘菊花3钱,人参1钱,熟地9钱,菟丝子1钱。主治:痿证,阳明火盛,终年不能起床,面色光鲜,足弱无力,不能举步者。用法用量:水数碗,煎汤4碗,恣其吞饮。胃火渐平,则两足自然生力。
-
壮元丸
《医方类聚》卷一○六引《修月鲁般经》:组成:巴豆50个(取霜),神曲半斤(末),半夏1两(洗),雄黄10钱,白曲(炒)10钱。主治:膈气,酒膈酒积,涎嗽腹疼,吐逆痞满。主治:下元阳气大虚,及脾有寒湿,足膝痿弱,大便不实,湿动生痰,面色黄白,恶风懒语,一切倦弱及阴痿不起,饮食不思,虚弱等症。
-
十全补正汤
《冯氏锦囊 杂证》卷二十:组成:人参1钱5分,炙黄耆2钱,枣仁2钱(炒,研),当归1钱2分(酒炒),白术(炒黄)2钱,白芍1钱2分(酒炒),白茯苓1钱2分,生杜仲2钱,川续断1钱5分,牛膝2钱,甜薄桂8分。各家论述:是方五脏均伤,气血并补,倘有外邪乘虚而袭者,正气得此补助之功,自能互相祛逐,而邪无可容之地矣。
-
拍打疗法
拍打疗法,是用槌、木棒或钢丝制成的拍子,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轻拍法:拍打时用力较轻,多用于年老体弱、儿童及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或用于肌肉较薄(如关节处)的地方和有重要脏器的地方。肾区禁用本法。对痹证、痿证和感觉功能迟钝者手法应适当加重。
-
熨灸
熨灸为灸法之一。是将艾绒铺在穴位上或患处,上复布九层,用熨斗或热水杯在上面往返熨之的方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寒性腹痛、腹泻等。
-
四肢不用
四肢不用为症状名。指四肢痿软无力、失去活动能力的症象。《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医权初编》卷上:“脾病而四肢不用,有虚有实。《内经》专主于虚,谓脾主四支,今脾气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溉乎四支,故四支不为用也。本证可见于痿证、瘫痪等。
-
小儿痿病
治疗: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下肢取足三里、承山、阳陵泉、环跳。辨证论治:湿热阻滞者,宜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用二妙散加当归、牛膝、龟板、防己、萆薢。
-
小儿痿证
治疗: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下肢取足三里、承山、阳陵泉、环跳。辨证论治:湿热阻滞者,宜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用二妙散加当归、牛膝、龟板、防己、萆薢。
-
玉机微义
《玉机微义》为综合性医书。明·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书成于1396年。徐氏原著撰于洪武初(1368),书名《医学折衷》,立论以《内经》为本,旁采金元诸家学说以阐析中风、痿证、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痓、疠风、风痫、破伤风、损伤,计17门。
-
阳缩不伸
概述:阳缩不伸为症状名。指前阴内缩,包括男子阴茎、阴囊、睾丸上缩,及妇人阴户急,痛引少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谓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也,宜吴茱萸内消散。因少阴直中,或大吐大泻而阳气外脱,宜回阳固脱,用大固阳汤,四逆汤加人参、肉桂。因阳明热邪陷入厥阴所致,症见腹满便秘、烦热口渴、脉实有力。
-
治痿独取阳明
治痿独取阳明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阴阳经脉总会于宗筋,宗筋起联络骨骼而利关节活动的作用。痿证多因阳明经气血不足,使宗筋松弛所致,故有此说。针灸治疗一般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
暑痰
暑痰痿证之一。为暑热伤肺、生痰之证。《不居集》卷十七:“暑痰,暑热伤肺,多有痰涎,神志不清。宜清时令之火,则金清而木有制;开郁结之痰,则神安而气自宁。”参见痰证条。
-
肾痿
痿证之一。肾痿的病因病机:由于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阴精耗损,骨枯髓虚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选用虎潜丸、地黄饮子、滋阴补髓汤、金刚丸、牛膝丸等方。
-
热痿
热痿病名。痿证之一,由内热灼阴所致。见《医学纲目》卷十七。因内热灼阴耗血、筋失濡养所致。证见身热骨蒸,筋骨痿软,不能步履等。治宜滋阴清热,补肝肾,强筋骨,用虎潜丸加减。
-
燥热痿
燥热痿痿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三。由于燥热伤津耗血,宗筋失于营养所致。症见手足痿软,不能行动,伴有皮毛干枯,口燥唇焦等症。治宜清热润燥、滋阴养血。方用知母石膏汤、滋燥养荣汤加减。《血证论·痿废》:“肺气热,则津痿不能灌溉于足,疲乏不行,清燥救肺汤治之。”
-
气虚痿
气虚痿为病证名。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或久病脾胃气虚,不能充养肌体所致。治以补脾益气为主。有虚热者,用补气和中汤。《医宗必读·痿》:“气虚,四君子汤合二妙散。”《张氏医通·痿痹门》:“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
-
皮毛痿
选用二母二冬汤、知柏天地煎、清燥救肺汤、犀角桔梗汤、玉华煎等方。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后世又有暑痿、夏痿、食积痿、血虚痿、气虚痿、肾肝下虚痿、痢后痿等名。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肝痿
痿证之一。《医宗必读·痿》:“肝痿者,筋痿也。”肝痿的病因病机: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肝痿的症状:证见肢体筋急拘挛,渐至痿弱不能运动,伴有口苦、爪枯等症。选用补阴丸、家秘肝肾丸,或补血荣筋丸、紫葳汤等方。
-
肺热久焦
肺热久焦病因病机学名词。指肺中郁热,津液干涸,肺叶枯萎。可引致痿证。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若肺热叶焦,不能敷津于肌肤,发为痿躄,以四肢痿弱无力,肌肤枯萎为主症。《素问·痿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
原发性侧索硬化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原发性侧索硬化是一种以皮质脊髓束受累为主的,以痉挛性截瘫而感觉正常为主要表现的运动神经元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晚期可有小便失禁。运动诱发电位有助于确定上运动神经元损害。2、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源性肌萎缩不易鉴别。
-
加味二妙丸
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三方之加味二妙丸主治痿证属湿热者。摘录:《医学集成》卷三《简明医彀》卷二方之加味二妙丸:组成:苍术4两,黄柏(酒炒)2两,牛膝1两,防己1两,当归(俱酒浸)1两,川萆薢1两,龟版(酥、酒炙)1两,熟地(捣)1两。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麻黄续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麻黄续命汤:处方:麻黄(去节)60克人参黄芩芍药防己桂枝川芎甘草各30克防风90克附子15克杏仁60克制法:上药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调匀。功能主治:治中风中腑,无汗恶寒;以及风寒湿痹,痿证等。20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
玉华煎
概述:玉华煎为方剂名,出自《医醇賸义》卷四方。处方:玉竹、沙参、党参各四钱,五味子、白术各一钱,麦门冬、山药各三钱,茯苓、续断、牛膝各二钱。玉竹12克五味3克麦冬9克沙参12克党参12克茯苓6克白术3克山药9克川断6克牛膝6克功能主治:功能补肺气,养肺阴。用法用量:加元米一撮,水煎服。
-
生髓丹
《医学集成》卷三:组成:熟地2两,元参1两,麦冬5钱,沙参5钱,菊花5钱,五味2钱。主治:痿证,胃火上冲。
-
壮体丹
《石室秘录》卷一:组成:熟地、元参、麦冬(其量均须稍大),北五味3钱,山茱萸4钱,牛膝7钱。功效:滋肺肾之水。主治:阳明火烧尽肾水而致之痿证。用法用量:水6碗,煎2碗,早晨1碗,晚服1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