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血管瘤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ān tiān xìng xuè guǎn liú

2 註解

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種皮膚毛細血管增生擴張所形成的良性腫瘤,多在出生時即有,或生後不久發生,少數在兒童期或成人期開始發病。多數侵犯頭、頸部皮膚,但粘膜、肝臟、腿和肌肉等處也可發生。在嬰兒期增長迅速,以後逐漸停止生長,有時會自行消退。該腫瘤生長過程中,可引起一些合併症,如遇外傷感染時可引起出血潰瘍、動靜脈婁和血小板減少等。

3 臨牀表現

臨牀一般分四型:

1.鮮紅斑痣:皮損大小不一,爲淡紅色或紫紅色斑,壓之褪色,成年時表面有小結節狀增生;

2.單純性血管瘤:皮損爲單個或多個、鮮紅或紫紅色結節斑塊、質軟、表面呈桑椹草莓狀,多在5-7年內消退;

3.海綿狀血管瘤:皮損爲高出皮面的不規則形或圓形腫塊,柔軟有彈性,可壓縮,呈蘭色或暗紫色;

4.混合型:兩種類型血管瘤混合而成,常以一型爲主。

4 診斷依據

1.皮損出生即有或生後不久發生

2.各型血管瘤的皮損特點;

3.組織病理;

4.鮮紅斑痣:真皮內毛細血管增生與擴張;

5.單純血管瘤:真皮或皮下組織毛細血管血管內皮增生;

6.海綿狀血管瘤:真皮和皮下組織大小不等的血管腔,外膜細胞增生。

5 治療原則

1.鮮紅斑痣:外用掩蓋性化妝品,放射性同位素P^32或Sr^90、氬離子鐳射或銅蒸氣鐳射;

2.單純血管瘤:等待自然消退,長期不消退(5-7歲),或向重要器官侵襲,或反覆出血或形成潰瘍時,可採用淺層X線、鐳射、冷凍治療磁療或瘤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混懸液;

3.海綿狀血管瘤:手術切除、瘤內注射硬化劑(如魚肝油酸鈉)或用Nd-YAG鐳射治療;

4.嬰兒血管瘤生長迅速,或累及重要器官,或伴有血小板出血傾向,可服強的松

6 用藥原則

海綿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嬰兒血管瘤生長迅速,或累及重要器官,或有出血傾向,可考慮選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損害內注射,或口服,也可選用魯肝油酸鈉瘤內注射。

7 輔助檢查

1.體表性血管瘤可查“A”。

2.深部的血管瘤或侵犯臟器的查“B”或“C”。

8 療效評價

1.治癒:皮損或腫瘤消退,未引起局部壞死,留有不顯著的疤痕;

2.好轉:皮損或腫瘤縮小,對其他器官侵襲減輕,血小板恢復正常,凝血因數正常;

3.未愈:皮損或腫瘤無顯著變化,血小板凝血因數異常未糾正,對其他器官侵襲或壓迫未減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