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性腸炎

感染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àn bìng dú xìng cháng yán

2 英文參考

Adenoviral enteritis

3 註解

5 疾病代碼

ICD:A08.2

6 疾病分類

感染

7 疾病概述

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感染所引起。感染高峯年齡爲5 歲以下兒童,特別是2 歲以下嬰幼兒。病後免疫持續時間較長,免疫力隨年齡增長有增強。流行季節不明顯,托幼單位易於流行,醫院感染率較高。患兒以腹瀉爲主要表現,每日數次至十次,稀水樣便,持續1~2 周,平均8~9 天,少數可持續3~4 周。70%患兒伴有嘔吐,40%患兒以發熱起病,伴有腹瀉體溫38℃以上,2~3 天后熱退。部分患兒可同時有鼻炎咽炎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8 疾病描述

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感染所引起。

9 症狀體徵

潛伏期3~10 天,多爲7 天。患兒以腹瀉爲主要表現,每日數次至十次,稀水樣便,持續1~2 周,平均8~9 天,少數可持續3~4 周。70%患兒伴有嘔吐,40%患兒以發熱起病,伴有腹瀉體溫38℃以上,2~3 天后熱退。部分患兒可同時有鼻炎咽炎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症狀。3%~6%有肺炎表現。

10 疾病病因

腸腺病毒是指腺病毒40 及41 型,這兩型腺病毒主要侵襲小腸引起胃腸炎而得其名。形態與普通腺病毒一樣,直徑70~80nm,核心部分40~45nm,內含雙鏈直線形DNA,核心有衣殼;無脂性包膜。另外腺病毒31 型也可引起腹瀉。WHO 已確證腸腺病毒爲引起兒童病毒腹瀉的第二重要病原。

11 病理生理

腸腺病毒主要感染空腸和迴腸。腸黏膜上皮細胞絨毛變小、變短、細胞變性溶解,腸固有層有單核細胞浸潤。導致小腸吸收功能障礙,引起滲透壓腹瀉

12 診斷檢查

診斷:臨牀診斷較困難,無法與其他病毒性胃腸炎區別,依賴於實驗室檢查確診。採集患兒糞便,用電鏡或免疫電鏡檢查病毒顆粒,用ELISA 法或間接免疫熒光檢查病毒抗原

實驗室檢查:與輪狀病毒胃腸炎相同。

其他輔助檢查:3%~6%患者X 線有肺炎表現。

13 鑑別診斷

需與諾氏克病毒腸腺病毒、嵌杯狀病毒、星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炎相鑑別。

14 治療方案

參見輪狀病毒胃腸炎,以支持、對症治療爲主。

15 併發症

併發肺炎

16 預後及預防

預後: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參見輪狀病毒胃腸炎疫苗尚待研究。

17 流行病學

病人和無症狀者攜帶病毒從糞便排出體外,以糞-口途徑傳播,少數可有呼吸道傳播感染高峯年齡爲5 歲以下兒童,特別是2 歲以下嬰幼兒。病後免疫持續時間較長,免疫力隨年齡增長有增強。本病分佈世界各地,流行季節不明顯,托幼單位易於流行,醫院感染率較高。

腺病毒性腸炎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