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術前準備
3.取石膏牙模兩副,做仔細的模型外科,以確定垂直截骨的確切形狀和大小、手術後下頜骨弓前後份寬度的變化,以確定是否同期施行截取頦外板的頦成形術。
5.拍面部正、側位及咬合醫用照片,以備術後對比。也可進行術前錄相。
6.心、肺、肝、腎功能檢查,由於頜骨畸形的正頜手術屬於整形範疇,全身情況的要求應更爲嚴格。
8.備血。
11 手術步驟
根據開起始部的牙弓位置,確定在下頜體頦孔前或後部截骨,其手術步驟可參看下頜體前份或後份截骨術,僅爲截骨形態不同,在設計的截骨部位,去掉一個底在上的V形骨塊,拔除一個牙齒,使開
部的前骨段旋轉上移恢復
關係(圖10.8.2.2.3-5,10.8.2.2.3-6)。
12 術中注意要點
1.切口要在附着齦之下約5~10mm的下脣黏膜處切開,使附着齦側有一定寬度的黏膜緣,便於縫合。
2.下頜體前部截骨,前骨段的血液循環主要依靠舌側的肌肉黏膜蒂,操作中要注意保護。
3.垂直截骨時要注意設計去骨的形態及大小,考慮截骨鑽頭的直徑,避免截骨過多或不足。頦外板的截取,應在垂直截骨前進行。
4.若頦孔位置變異,影響垂直截骨,可施行頦孔擴大,頦神經鬆解後移。
5.前骨段鬆動按預定要求就位、恢復關係後,兩側後骨段底角常突出,應予去除。
6.縫合切口時要注意將骨膜一起向上拉,用橫褥式加間斷縫合,使創面對合準確,打結勿過緊,避免影響血液循環。
(1)下頜骨後份截骨,位置靠後,截骨操作較前份截骨困難。若能應用高速牙鑽,或擺動鋸,由於角度合適,較直手機骨鑽容易截骨。
14 併發症
14.1 1.口腔黏膜創口裂開、感染
主要原因是手術中對創緣黏膜挫傷較大;縫合時未按規定分層良好對合;黏膜縫合時未採用褥式加間斷方法,以及結紮過緊等。縫合前要用含有氯黴素或慶大黴黴素的生理鹽水沖洗創腔。一旦發現黏膜創口裂開要加強換藥,每天用3%雙氧水及生理鹽水沖洗,一般在術後3周左右均能癒合。
14.2 2.骨壞死、骨癒合延遲
下頜骨體前份截骨術的前骨段是以舌側肌肉黏膜爲蒂獲得血供,因而在術中要注意保護舌側的肌肉黏膜蒂不受損傷。小區域的骨壞死發生在截骨緣軟組織覆蓋不充分的部位,脫落後不會引起慢性骨炎或彌散性骨髓炎。要注意截骨線兩側牙齒的牙髓及根尖情況,如有牙髓壞死或尖周炎,應及時治療。骨癒合延遲,除上述原因外,還有設計有誤、截骨過多、接觸不良和固定不確切等原因。應去除感染源,如慢性尖周炎應作根管治療,調整並加強頜間固定,一般都可以癒合。
14.3 3.頦神經損傷
主要原因是操作過程中的牽拉或直接損傷。切口和剝離時要注意到頦孔的位置,避免誤傷。由於牽拉所致的術後下脣麻木。一般可在2~3個月內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