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症狀體徵
本病早期或無併發症時多無症狀。出現症狀時常表現爲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爲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的表現。息肉生長於賁門附近時可有吞嚥困難。
9 病理生理
發病機制:胃息肉一般多發生於胃竇,少數也可見於胃體上部、賁門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爲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約佔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樣物,並非真正的腫瘤。息肉較小,一般直徑小於1.5cm,呈圓形或橄欖形,有蒂或無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爛。組織學上可見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層腺體,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見,固有層見炎性細胞浸潤,部分息肉伴有腸化生。少數增生性息肉可發生異型增生或腺瘤性變而產生惡變,但其癌變率一般不超過1%~2%。
2.腺瘤性息肉 系來源於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腫瘤,約佔胃息肉的10%~25%。一般體積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數無蒂,表面光滑,少數呈扁平狀、條狀或分葉狀。組織學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體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見,可分爲管狀、絨毛狀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顯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息肉間質爲疏鬆結締組織,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黏膜肌層無明顯增生,肌纖維無分散現象。本型息肉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瘤體直徑大於2cm、絨毛狀腺瘤、異型增生Ⅲ度者惡變率更高。
10 診斷檢查
11 診斷
胃息肉常無臨牀症狀,診斷較爲困難,多數是通過X 線胃鋇餐透視和胃鏡檢查被發現。胃息肉發生炎症時,則有胃炎樣症狀,上腹部疼痛、飽脹、噁心、噯氣、食慾不振、胃灼熱、腹瀉等。息肉發生在賁門部時有吞嚥阻擋感。發生在幽門管時,容易出現幽門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脹加重伴嘔吐。息肉有潰瘍或癌變時可出現黑便和嘔血。胃息肉很少有陽性體徵,合併炎症時上腹部可有壓痛,出血多者有繼發性貧血表現。
X 線胃鋇餐透視和胃鏡檢查是診斷胃息肉的主要方法。X 線胃鋇餐透視顯示胃腔內呈現圓形或半圓形邊界整齊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損,多數在1cm 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見其移動。胃鏡檢查對診斷實屬必要,鏡下可見胃壁黏膜上有圓形或半圓形隆起,一般小於2cm,邊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澤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鮮紅色,質地柔軟,有蒂或無蒂,單發或多發。部分息肉呈菜花狀表現,其表面或有糜爛或有潰瘍。菜花狀息肉和體積大於2cm 者有惡變之可能,活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
13 其他輔助檢查
1.內鏡檢查 內鏡下可見息肉呈圓形或橢圓形隆起,少數呈分葉狀,有蒂或無蒂,多數直徑在0.5~1.0cm 之間,少數直徑大於2cm。腺瘤性息肉顏色往往較周圍黏膜紅,而增生性息肉則與周圍黏膜相似。內鏡直視下活檢及組織學檢查可明確其性質及類型,同時可進行治療。
15 治療方案
1.內鏡治療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主要有高頻電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龍絲結紮法及氬離子凝固法等。內鏡治療息肉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多數爲1 次性治療,少數需分次切除。通過內鏡定期隨訪,還可發現息肉復發,並給予及時治療以防止癌變。
(1)高頻電凝切除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的熱效應使組織凝固、壞死而達到切除息肉的目的。一般電流頻率在300kHz以上,輸出功率爲30~80W。術前應儘量抽吸胃內液體,小於0.5cm 的無蒂息肉應首選前端球形的電凝器或電熱活檢鉗電凝灼除。使用電熱活檢鉗時,應先將其頭部咬持輕輕提拉後灼除,對於有蒂及大於0.5cm 的無蒂息肉應儘量選擇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電凝器或電熱活檢鉗分次灼除。對有蒂息肉應將圈套器套於蒂上並儘量保留殘蒂1cm 左右後通電,以避免組織灼傷過深而致穿孔。對於無蒂息肉灼除時應先以高滲鹽水或1∶10000 腎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 點,每點1.0ml,以免圈套切除時損傷肌層及漿膜層,然後用雙活檢管道內鏡先以抓持鉗提拉息肉頭部,使其基底形成假蒂後再行圈套切除。對過大息肉可分期處理,即先將息肉頭部以圈套器進行部分斜行切除,間隔2 周後斜行切除對側部分,如未能完全切除可再重複,直到全部摘除;亦可採用吸引與電凝結合進行治療,即在內鏡前安置吸引套,將電凝用圈套器經活檢孔置於吸引套內槽中,將內鏡送至胃腔內,以吸引套頭端與息肉緊密接觸後,負壓吸引息肉至全部吸入吸引套內,收緊圈套器,退出息肉進行電凝。對於較大有蒂或亞蒂息肉也可採用金屬夾結紮後圈套電凝治療,方法爲經內鏡活檢孔置入可旋式夾閉裝置器,於息肉蒂莖部進行多枚交叉金屬鉗夾,阻斷病竈血供,待息肉頭端呈紫色時,進行圈套電凝切除。採用圈套電凝術時需注意通電前要緩慢收緊圈套襻,並輕輕提拉以避免機械切割所致出血及組織過深灼傷,圈套襻收緊後要先電凝後電切,反覆交替,每次通電時間數秒鐘,也可用混合電流間歇通電治療。
(2)微波灼除法:利用微波可使極性分子振動產生熱效應的原理,而使組織凝固氣化進行息肉灼除,且有止血作用,適用於直徑小於2cm 的無蒂息肉,對較小息肉可1 次性灼除,較大者則需多次治療。其輸出功率爲30~40W,治療前可調整並固定每次燒灼的時間,一般爲5~10s,也可用腳踏開關控制。操作時經活檢口插入微波同軸電纜(天線),使球形探頭密切接觸病變部位,或針狀探頭刺入病變部位後進行灼除,應注意控制組織灼傷深度,以免造成穿孔。該法操作簡單、安全、成本低、易於開展。
(3)激光法:將激光器產生的高能量激光,經內鏡活檢孔導入的光導纖維照射病變部位,通過光能轉變的熱能,使其組織蛋白凝固、變性破壞而達到治療目的。多用於寬蒂或無蒂息肉的治療。目前多采用Nd:YAG 激光,功率可根據息肉大小選用,一般爲50~70W 不等,操作時光導纖維頭端距離病竈1cm 左右,每次照射0.5~1s,時間過長可致穿孔,應予注意。較大息肉可分期多次治療。另外亦可用激光治療,其特點爲對病竈周圍組織損傷小,穿透深度淺。激光對準病竈後應迅速進行照射,以免胃蠕動損傷周圍組織。
(4)尼龍絲及橡皮圈結紮法:通過結紮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壞死,達到治療目的。病理證實,治療後結紮部位肌層完整,僅侷限於黏膜及黏膜下層產生局部缺血壞死。結紮後1~4 天內局部黏膜發生急性炎症反應,肉芽組織增生及壞死組織脫落形成淺表潰瘍,並逐漸被瘢痕組織取代而癒合,故有可避免穿孔發生的優點。方法:於內鏡前端置一透明吸引套。將結紮器自活檢孔送入並自前端探出,將尼龍絲結紮套或橡皮圈置吸引套內槽內,將內鏡送至胃腔內,以吸引套頭端與息肉緊密接觸,負壓吸引息肉使息肉全部吸入至吸引套內,拉動結紮器手柄,使用尼龍絲或皮圈結紮於息肉根部。結紮後第1 周內息肉脫落並形成淺潰瘍,第3~4 周形成白色瘢痕而癒合。
(5)氬離子凝固術:氬氣可通過離子化傳導由鎢絲電極產生的高頻電能,使組織發生凝固效應,近年來應用於內鏡治療,收到較好的療效。主要適用於廣基無蒂,直徑小於1.5cm 者。經內鏡活檢孔插入氬離子凝固器導管,使導管頭端距離病竈上方0.3~0.5cm,啓動腳踏開關進行氬離子凝固治療,每次1~3s。
(6)冷凍法:將致冷氣體經特製導管通過內鏡活檢孔直接噴灑在息肉表面,或用特製的冷凍杆對病竈進行接觸冷凍,使組織壞死脫落。因此法對單個較大息肉難以1 次性治癒,故目前少用。
(7)射頻法:射頻爲一種200~750kHz 的電磁波,進入病變組織後,局部產熱使其水分蒸發、乾燥而壞死達到治療目的。操作時控制射頻治療儀輸出功率爲23~25W,工作時間爲5~10s,將電極經內鏡活檢孔導入後,對病變進行治療。
(8)酒精注射法:內鏡下用無水酒精圍繞息肉基底部一圈作點式注射,每點0.5ml,見白色丘狀隆起爲度。一般只用於廣基息肉的治療。
2.抗Hp 治療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增生性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Hp 陽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 感染後,其中約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對於增生性息肉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時應行Hp 檢測,若陽性則應行根除Hp 治療,然後根據息肉的消退情況再作相應的處理。
3.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爲:
(1)大於2cm 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
(2)息肉進行性增大者。
19 預防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