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疾病概述
維生素D 依賴性佝僂病(VDDR)爲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臨牀特徵與典型維生素D 缺乏症相類似,故亦稱之爲假性維生素D 缺乏性佝僂病。本病常見於兒童,病兒通常在出生後12 周即出現症狀,2 歲以前出現佝僂病,其特徵與維生素D 難治性佝僂病酷似,但本病有搐搦、嚴重肌無力。患兒多在1 週歲左右開始出現骨病變,“O”形腿常爲引起注意的最早症狀,但病輕者多被忽視,身高多正常,也有病兒身材矮小。
7 疾病描述
維生素D 依賴性佝僂病(VDDR)爲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臨牀特徵與典型維生素D 缺乏症相類似,故亦稱之爲假性維生素D 缺乏性佝僂病。本病分爲兩型,Ⅰ型因腎小管上皮細胞25(OH)D3 的1 位羥化酶活性降低,合成1,25(OH)2D3減少所致。由於1,25(OH)2D3 缺乏,以致腸道吸收鈣減少,產生低鈣血癥,刺激甲狀旁腺釋放PTH 以致尿磷增多,發生類似抗維生素D 佝僂病的骨骼損害;Ⅱ型系靶器官對1,25(OH)2D3 不發生反應,考慮爲1,25(OH)2D3 受體缺乏所致。
8 症狀體徵
本病常見於兒童,病兒通常在出生後12 周即出現症狀,2 歲以前出現佝僂病,其特徵與維生素D 難治性佝僂病酷似,但本病有搐搦、嚴重肌無力。患兒多在1 週歲左右開始出現骨病變,“O”形腿常爲引起注意的最早症狀,但病輕者多被忽視,身高多正常,也有病兒身材矮小。嚴重病例如兒童在6 歲左右可出現典型的佝僂病,表現爲嚴重骨骼畸形、侏儒症、劇烈骨痛,有些病人可因骨骼疼痛及至不能行走。嚴重者可發生骨折與生長發育停滯,並常於出現骨病前,早期出現牙齒病變,如牙折斷、磨損、脫落、釉質過少等。實驗室檢查可見血鈣降低、血磷正常或增高,偶可減低;鹼性磷酸酶升高;血甲狀旁腺激素增高;Ⅰ型VDDR 血清的1,25(OH)2D3 減低或不能測出,Ⅱ型VDDR 則升高;可能有氨基酸尿和高血氯性酸中毒。
10 病理生理
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其發病可能是由於腎臟產生活性維生素D3 的缺乏,或由於腎小管細胞25(OH)2D3-1α 羥化酶的遺傳性缺陷,不能將25(OH)2D3 轉化爲1,25(OH) 2D3所致。由於1,25(OH) 2D3缺乏,以致腸道吸收鈣減少,產生低鈣血癥,繼發性PTH 增多,以致引起尿磷增多、甲旁亢性骨病和佝僂病。因血中25(OH)2D3 濃度正常,故非真正維生素D 缺乏症,而是假性缺乏。有些患者血中1,25(OH)2D3 濃度高,但這些病人1,25(0H)2D3 受體的親和力是減低的(Ⅱ型VDDR)。
11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上述臨牀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不難。
實驗室檢查:
1.尿液及糞便檢查 尿鈣降低,尿磷增加;可能有氨基酸尿,糞內鈣增加。
2.血液檢查 血磷值有個體差異性,但降低者甚少。血鈣降低(血鈣值低於2.25mmol/L 爲低鈣血癥)。鹼性磷酸酶升高;血甲狀旁腺激素增高;可有高血氯性酸中毒。Ⅰ型VDDR 血清的1,25(OH)2D3 減低或不能測出,Ⅱ型VDDR 則升高。
12 鑑別診斷
主要與維生素D 難治性佝僂病應相鑑別。本病有搐搦及嚴重肌無力;血鈣低;血磷正常或增加;對生理量的活性維生素D3 治療反應良好,且顯示明顯依賴性。而前者臨牀症狀和實驗室檢查及治療效果與本病有不同之處以資鑑別。
13 治療方案
1.維生素D 及其代謝物 補充維生素D 如服維生素D2,一般2 萬~10 萬U/d,或肌注維生素D2 及維生素D3,亦可用1α(OH)D3 2~6μg/d,或1,25(OH)2D3 1~3μg/d。療程按具體情況而定。最近的資料證實,口服磷和1,25(OH)2D3 可使近90%的病例骨痛明顯減輕。治療期間應根據病人的血鈣、磷,尿鈣及骨X 線表現等情況以調節劑量,防止發生高鈣血癥。
本病用骨化叄醇(活性維生素D3)1.0μg/d 是理想的替代治療,療效顯着,爲首選療法,並需終身用藥。Ⅱ型VDDR 由於存在1,25(OH)2D3 受體親和力下降,常需大劑量(6~20μg/d)進行治療,個別患者甚至呈明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