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谷

中醫學家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áng ruò gǔ

2 註解

王若谷王惟德王惟德(17~18世紀中葉)爲清代名醫,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人[1]。自幼承家教,繼承曾祖若谷之學,兼通內、外、婦、兒等科,尤以外科聞名[1]。行醫40餘年,撰有《外科證治全生集》一書(1740)[1]。對癰疽的診治經驗頗爲豐富,主張要善辨證陰陽虛實,強調辨證論治,一反過去有些醫書所述的那種只注重根據瘡腫所生部位去診治或只是簡單地循經投藥的說法,而重視全身症狀在鑑別診斷上的意義[1]。在治療上,也很有獨到之處,除外治法外,還重視內治,所倡用的方劑,如陽和湯等,至今仍爲有價值的方劑[1]。他所設制的方劑,所記述的外用藥製法,多出自實踐經驗,常爲後世醫生所採用[1]。他倡導“以消爲貴,以託爲畏”[1]。對於膿腫的切開引流等手術療法完全持否定態度,並批判陳實功一派“盡屬劊徒”等,反映出他在學術上的侷限性[1]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