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三消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ài gǎn sān xiāo

2 英文參考

exogenous triple diabete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外感三消爲病證名[1]。見《症因脈治》卷三。指感受外邪引起的消渴[1]。有燥火、溼火之分[1]

參見燥火三消溼火三消消渴

燥火三消爲病證名[2]。又名風消[2]。見《症因脈治》卷三。指由於燥火所傷而成的三消[2]上消爲燥火傷肺,症見口渴多飲不止,脣口開裂,煩躁不寧,用知母石膏湯加幹葛[2]中消爲燥火傷胃,症見多食易飢形體消瘦,用人蔘白虎湯[2]下消爲燥火傷小腸膀胱[2]。症見小便頻數淋瀝如膏如油,用益元散導赤各半湯[2]

溼火三消爲病證名[3]。見《症因脈治》卷三。指由於溼熱鬱久,化火轉燥而成的三消[3]溼火傷肺爲上消[3]。症見煩渴引飲,咳嗽面腫寸脈數大,宜用清肺飲溼火傷胃中消,證見多食易飢,面黃身腫關脈數大,宜用加味清胃湯溼火小腸膀胱下消,證見小便頻數,如膏如油,或如米泔,其味甜,尺脈數大,宜用導赤各半湯益元散等方[3]

消渴爲病名[4]。出《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亦作痟渴[4]。1.泛指具有多飲,多食,多尿症狀的疾病[4]。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種[4]。《證治匯補·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飲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飢,能食而瘦,溺赤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稠濁如膏。”本證可見於糖尿病尿崩症[4]。2.指口渴,多飲,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證[4]。《外臺祕要》卷十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證即現代所稱糖尿病[4]。3.消渴病一種[4]。以口渴,尿少爲主症[4]。《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爲雖渴而不小便也。”4.指口渴[4]。《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7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7.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