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衄血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ài gǎn nǜ xuè

2 英文參考

exogenous rhinorrhag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外感衄血爲病證名[1]。指感受外邪所致的鼻衄[1]。見《症因脈治》卷二。《症因脈治》:“外感衄血之症,惡寒身熱頭疼身痛鼻孔出血。”多因外感風熱,或內有積熱[1]。外冒風寒,或太陽失表,熱鬱於經;陽明失下,熱鬱於裏;或溫病誤用辛溫,擾動經血所致[1]。有表證而見發熱口乾頭痛目暝者,均宜清解,方用羌活沖和湯桑菊飲丹皮茅根黃芩等;如陽明失下,多兼漱水不欲咽,治宜清下,用養營承氣湯去歸、樸,加丹皮牛膝茅根溫病誤用辛溫致衄者,治宜清血[1]。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連翹玄蔘葛根茅根之類[1]。本證可見於風溼熱流行性感冒及多種傳染病過程中[1]

參見鼻衄鼻衄爲病證名[2]。又名衄血鼻瀝血[2]。《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於鼻者,爲鼻衄。”因肺熱上壅所致者,症見鼻衄鼻幹,咳嗆少痰[2]。宜清瀉肺熱,用桑丹瀉白散加減[2]。因胃熱燻蒸所致者,有鼻衄鼻幹,兼口臭煩渴等症[2]。宜清解胃熱,用玉女煎加減[2]。因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頭痛眩暈目赤善怒,宜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2]陰虛於下,陽浮於上而鼻衄者,症見六脈浮大無力,兩尺尤弱[2]。宜引火歸元,潛鎮浮陽,用金匱腎氣丸加減[2]。因肺腎陰虛所致者,鼻衄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脈細數[2]。宜滋養肺腎,用知柏地黃丸加減[2]。有因外傷所致者,宜用棉片蘸藥塞鼻止血[2]。因熱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當先治其主要疾病[2]。凡鼻衄皆可用棉片蘸藥入鼻內止血,亦可用蒲黃血竭等爲末,置入鼻內止血[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4.

治療外感衄血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