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咳嗽·涼燥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咳嗽 中醫學 外感咳嗽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ài gǎn ké sòu ·liáng zào zhèng

2 英文參考

exogenous cough with cool-dryness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外感咳嗽·涼燥證(exogenous cough with cool-dryness syndrome[1])又稱涼燥咳嗽,是指涼燥襲表犯肺,以咳嗽,痰少或無痰,喉癢咽乾脣燥,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苔薄白而幹,脈浮緊等爲常見症的外感咳嗽證候[1]

4 外感咳嗽·涼燥證症狀

涼燥證燥證風寒並見,表現乾咳少痰或無痰,咽乾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乾等症[2]

5 涼燥咳嗽的方藥治療

治療涼燥咳嗽,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爲原則,方取杏蘇散[備註]杏蘇散(《溼病條辨》):杏仁紫蘇葉橘皮半夏生薑枳殼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棗酌加紫菀、款冬、百部等以溫潤止咳,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以散寒解表[2]

6 關於咳嗽

咳嗽(cough[2][3])爲病名[4]。是指以咳嗽咯痰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4]。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咳嗽肺系疾患的一種常見病症[5]

宋以前,咳、嗽同義[5]。《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溼動而爲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溼,咳而爲嗽也。”“咳”指肺氣上逆作聲,有聲無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無聲;有聲有痰爲“咳嗽[6]。一般多爲痰聲並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並稱[6]

咳嗽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本證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咳嗽發病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見表證,但若調治失當,可轉爲慢性咳嗽內傷咳嗽經久難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發作。慢性咳嗽遷延日久,或年老體弱,髒氣大傷,則可併發喘息,成爲咳喘[6]

現代醫學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凡以咳嗽爲主要臨牀表現者,均可參照本文治療[6]

咳嗽既是具有獨立性的證候,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因久咳致喘,表現肺氣虛寒或寒飲伏肺等證者,參閱喘證痰飲

詳見咳嗽條。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3-48.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0.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4.
  6.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2-45.

治療外感咳嗽·涼燥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