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針療法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tǐ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參考

body acupuncture therapy

3 註解

[1]體針療法是以毫針爲針刺工具,運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人體經絡腧穴,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功能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體針療法是以經絡腧穴爲基礎,經絡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靈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又說:“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腧穴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通過針刺經絡腧穴,能調整並激發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促進機體代謝,從而產生防病治病效應,在養生保健方面更有其重要的意義。

經絡在體表的刺激點稱爲腧穴,它既是鍼灸治病的治療點,又是內部病症在體表的反應點腧穴可分經穴奇穴阿是穴三大類。掌握了經絡腧穴的基本知識,再配以針刺手法,就能治病祛邪,養生益壽。

4 毫針刺法

(一)毫針的構造與規格

毫針以不鏽鋼製成,分爲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五個部分。

毫針規格,按針身長度分有0.5、1、 1.5、2、2.5、3、3.5、4、5寸;按針身粗細分有 26、28、30、32號,號數越小越粗。

(二)毫針消毒

1.煮沸消毒法煮沸30分鐘左右,可達到消毒的目的,是家用消毒方法

2.乙醇浸泡法將毫針浸泡於75%的乙醇溶液中,不得少於30分鐘,使用時應用乙醇棉球擦幹針體。

3.高壓消毒法將針包後放在高壓蒸汽鍋內滅菌,溫度爲115~123℃,持續30分鐘。

4.操作  醫生雙手及患者受刺穴位用 75%乙醇棉球擦拭。

(三)進針法進針時要快、穩、準,常用進針法如下。

1.簟手進針法刺手(右手)的拇指、示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指、示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到要求的深度。適用於短針及較熟練的操作者。

2.雙手進針法  左右雙手協同進針。左手稱押手,右手稱持針手或叫刺手。根據押手的動作不同,可分爲指切進針法(適用於一般部位)、夾持進針法(適用於長針)、提捏進針法(適用於皮肉淺薄的部位,特別是頭面穴位)、舒張進針法(適用於腹部和肌肉鬆弛處)。

(四)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常根據施術部位及患者體質強弱、胖瘦等靈活掌握,常用的角度有以下三種。

1.直刺   針身皮膚表面成90~角垂直刺入。適用於大多數腧穴,尤其是肌肉豐厚的穴位

2.斜刺  針身皮膚表面成450角刺入。適用於胸背重要臟器附近的穴位

3.橫刺  毫針皮膚表面成15o~25o沿皮刺人。適用於皮肉淺薄處,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此法。

5 行鍼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捻轉兩種。進針到一定深度後反覆提插捻轉,使患者產生酸、脹、重、麻等感覺,醫生手下有沉緊的感覺,稱爲得氣。如不易得氣時,可採用循、彈、刮、搖、飛、震顫等手法加以輔助,促使針感加強。

1.針刺補瀉是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補瀉作用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實施。

(1)穴位向性針刺同一穴位而採用不同的手法,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如當機體功能低下呈現虛證時,採用補法,可起補虛作用,反之則起瀉實之功。

(2)穴位特異性穴位除具有普遍性作用外,還有特異性的特點,如足三裏氣海

關元爲強壯補虛之穴,十宣十二井穴舌中通泄邪實之功。

2.補瀉手法現簡單介紹如下。

名稱補法操作瀉法操作
疾法進針(分部進針),快出針(1次退出)進針(1次進針),慢出針(分部出針)
捻轉法左轉拇指向前,示指向後右轉拇指向後,示指向前
提插法插針重(緊按),提針輕(慢提)插針輕(慢按),提針重(緊提)
迎隨針尖順經行方向稱隨針尖逆經行方向稱迎
呼吸法呼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吸氣時進針轉針;呼氣時退針
開闔法出針後速按針孔出針時搖大其孔.不按壓

6 針刺異常現象的處理及預防

針刺治病比較安全,但如果盲目操作或手法不當,也會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暈針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突然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出冷汗胸悶泛惡,脈沉細,嚴重者會產生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可因患者體質虛弱,精神過度緊張,或勞累、大出汗、大出血、飢餓後,或體位不適,以及手法過重引起。

發生暈針,醫生必須鎮靜,應停止針刺,並將刺入的針起出。患者平臥,處頭低腳高位,鬆解衣帶,注意保暖,給以溫開水或糖水。一般休息片刻便能恢復,重者可刺人中湧泉,灸百會足三裏等穴,必要時配合搶救。

爲預防暈針,對初診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以消除緊張,體虛、過度疲勞、飢餓或大病後患者不宜馬上扎針。初診者最好取臥位手法要輕,留針過程中應觀察患者表情面色發生暈針先兆要及時處理。

2.滯針針在穴內捻轉提插,或出針時感到十分澀滯困難,可因行鍼時用力過猛。捻轉提插時指力不均勻,或單向捻轉肌肉纖維纏繞針體,或因患者精神緊張及因疼痛而致肌肉痙攣。

如因體位移動而致滯針必須糾正體位,因緊張引起者可延長留針時間,或用手指在鄰近部位按揉,或就近加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痙攣;因單方捻轉而致者,須向相反方向退轉。

對初診及精神緊張的患者,先做好解釋工作。針刺時須避開肌腱行鍼捻轉角度不宜過大過快,更不能單向連續捻轉

3.彎針折針進針時用力過猛,提插捻轉用力不均勻,或患者突然改變體位,或外物碰壓造成彎曲。針體損傷剝蝕或已彎曲,起針時過快也可造成斷針

爲防止彎針折針進針時須指力均勻,進針前應檢查針具,留針時體外應留 1/4針身,便於意外時取出。患者取舒適體位

4.血腫出針後,局部呈青紫色或腫脹疼痛。因針刺時損傷血管,尤其是針尖彎曲帶鉤。如微量的滲血或針孔局部小塊青紫,可自行消退;如嚴重者,先冷敷止血後,再熱敷,以利於瘀血消散。

爲預防形成血腫進針前需檢查針具,並儘量避開血管出針後按壓針孔手法要輕巧,眼區穴位針刺時更須注意

5.刺傷重要臟器如刺傷胸壁和肺髒會出現氣胸,刺傷肝、脾、腎臟會造成相應臟器出血,刺傷膽、胃、腸、膀胱等可造成腹膜炎,刺傷腦脊髓可危及生命,應立即搶救。

爲防止上述情況產生,首先應熟悉解剖位置,在針刺時要掌握一定的深度。

7 養生應用

1.感冒

主穴大椎風池合谷外關

配穴頭痛太陽鼻塞迎香印堂

針法以針爲主,如發熱咽喉腫痛少商尺澤

2.中風偏癱

主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裏外關合谷;下肢取環跳陽陵泉足三裏解溪崑崙

配穴上肢痙攣性癱瘓曲澤尺澤大陵;口咼 流涎地倉頰車大迎言語不利通裏廉泉、言語I、II區;二便失禁加關元中極

針法以手足陽明經上的穴位爲主。疾病初期可刺患側肢體,病久先刺健側用補法,再刺患側用瀉法,可配合電針療法。長久癱瘓引起肌肉萎縮,用七星針叩擊患側肢體的井穴

3.頭痛

主穴風池百會印堂太陽外關合谷

配穴巔頂痛太沖行間偏頭痛太陽中渚;前額痛加攢竹;後頭痛天柱崑崙

針法頭痛部位分經取穴,每次主穴 1~2穴,用瀉法留針

4.失眠

主穴神門內關三陰交太溪

配穴心脾兩虛心俞脾俞心腎不交心俞腎俞復溜肝陽上亢肝俞行間;心膽氣虛加心俞膽俞脾胃不和胃俞足三裏

針法  以針爲主,用補法平補平瀉,也可配合皮膚針叩擊背部。

5.咳嗽

主穴天突列缺合谷

配穴外感外關風門肺虛太淵肺俞;痰多加豐隆咽喉燥痛乾咳尺澤照海

針法天突穴向胸骨橫刺,不宜深刺,以防刺傷肺臟。

6.哮喘

主穴膻中定喘肺俞風門列缺

配穴虛喘足三裏太淵膏肓實喘尺澤合谷;痰多加豐隆

針法  在季節變化時可用梅花針叩擊魚際120次,可減少發病。

7.胃痛

主穴中脘內關足三裏梁丘

配穴虛證脾俞胃俞;暖氣則舒加太沖期門胃脘脹滿加公孫

8.脅痛

主穴  患側支溝陽陵泉

配穴  胸悶膻中中渚噁心嘔吐內關足三裏

針法  針用瀉法,強刺激留針10~15分鐘。

9.膽絞痛

主穴膽囊點陽陵泉日月

配穴膽俞支溝中渚

針法  針後強刺激留針30分鐘,隔10分鐘加強刺激1次。

10.膽道蛔蟲症

主穴陽陵泉支溝迎香

配穴水溝膽囊穴

針法沿迎香四白方向透刺,強刺激留針期間加強刺激直至絞痛緩解。

11.腹痛

主穴  中脘天樞氣海足三裏

配穴寒痛神闕公孫肝氣上逆加太沖食積內庭上巨虛脾胃虛寒脾俞胃俞

針法神闕燻灸不針,虛寒痛加溫針

12.呃逆

主穴中脘內關足三裏太白膈俞

配穴實證支溝行間虛證足三裏脾俞膈俞

針法  留針45分鐘,每隔5分鐘行鍼1次。

13.泄瀉

主穴  中脘天樞足三裏上巨虛

配穴脾虛脾俞腎虛命門關元腹痛梁丘

針法實證針用瀉法,虛證多用灸法

14.便祕

主穴大橫大腸俞支溝下巨虛

配穴熱結合谷曲池氣祕中脘行間寒祕神闕氣海

針法留針30分鐘,熱結用瀉法,寒祕溫灸

15.三叉神經痛

主穴翳風、顴髂、合谷太沖

配穴第一支神經疼痛時患側加攢竹陽白,第二支疼痛時加四白,第三支疼痛頰車下關

針法用瀉法,續捻鍼30分鐘以上。

16.面神經癱瘓

主穴  外關合谷足三裏風池頰車迎香陽白地倉

配穴  目不閉加攢竹人中溝歪斜刺人中面肌痙攣太沖

針法疾病初起淺刺,l~2星期後用透刺,每日配合患側自行按摩、熱敷1次。

17.肩周炎

主穴肩髃肩髎肩內陵曲池

配穴臂痛加臂孺;抬舉困難加條口承山肩胛痛加天宗肩貞

針法風溼痛加溫鍼灸

18.急慢性腰痛

主穴  腎俞大腸俞委中後溪阿是穴

配穴  腎虛太溪復溜寒溼命門陰陵泉勞損腰陽關次髎;急性腰痛腰痛點水溝崑崙

針法急性發作先針腰腿點,強刺激,配合腰部活動

19.坐骨神經痛

主穴  大腸俞、次髂、環跳秩邊風市委中

配穴腰骶痛加次髎太陽經痛加殷門承山崑崙少陽經痛加陽陵泉絕骨

針法疼痛部位循經取2~4穴,臀部穴針感要向下放射,但不必過分強求。

20.更年期綜合徵

主穴內關三陰交太沖

配穴心脾兩虛心俞脾俞神門章門肝火上逆加太沖行間豐隆肝氣鬱結支溝陽陵泉

針法視病情虛實,應用不同的補瀉手法

21.脫肛

主穴百會長強命門氣海俞承山

配穴久瀉脾氣虛弱加章門氣海足三裏腎氣虧虛加腎俞志室太溪

針法補法,酌加灸法

22.慢性闌尾炎

主穴合谷上巨虛曲池闌尾點。

配穴發熱大椎噁心內關中脘

針法用瀉法,留針可達數小時,每隔10分鐘強刺激1次,治療時要隨時觀察白細胞指標。如急性發作,必要時須手術治療。

23.乳腺炎

主穴  肩井、羶巾、乳根內關復溜天宗

配穴肝鬱期門胃熱內庭梁丘發熱曲池乳癰少澤梁丘

針法可配合艾條乳根20分鐘。

24.斑禿

主穴百會頭維、生髮穴(風池風府中點)、足三裏三陰交膈俞

配穴上星風池神門太沖太溪

針法除針剌外,“丁在斑禿局部圍刺,隔5分鐘1次。

25.帶狀皰疹

主穴局部圍刺,患側華佗夾脊外關曲池

配穴胸脅部加支溝陽陵泉;肝膽火旺加俠溪;肝胃溼熱陰陵泉內庭

針法每日1次。

26.牛皮癬

主穴曲池血海委中

配穴風池大椎合谷足三裏針法每次2~3穴,用中等強刺激,瀉法。

27.蕁麻疹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

配穴外感風池外關;腸胃積熱足三裏內庭腹痛加天楸、公孫

針法留針15~20分鐘。

28.肥胖症

主穴天樞曲池三陰交足三裏

配穴陰陵泉公孫伏兔歸來

針法每日1次,用透穴法強刺激留針30分鐘

29.扭傷

主穴扭傷局部取穴,某一部位扭傷在某部相應位置取l~2穴。

針法  扭傷2~3日用針刺,加溫針,結合火罐,療效更佳。

30.落枕

主穴落枕穴後溪阿是穴

配穴頸部太陽經加天柱少陽經加風池外關

針法先針落枕穴,令患者轉動頸部,再針局部配用火罐

31.痛經

主穴  氣海關元次髎三陰交

配穴痛劇不止加地機;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寒溼水道歸來肝鬱太沖

針法  法瀉法爲主,寒甚加灸法

32.子宮脫垂主穴百會氣海關元三陰交配穴腰痠加。腎俞次髎針法補法加灸。

33.遺尿主穴關元三陰交中極配穴腎氣不足加腎俞氣海針法刺法

34.陽痿

主穴  腎俞命門關元三陰交八髎

配穴溼熱下注陽陵泉陰陵泉針法補法鍼灸並用。

35.近視眼

豐穴睛明承泣風池合谷

配穴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光明

針法每次2~3穴,眼部穴位宜輕捻緩進,出針時需用棉球按壓1分鐘,以防止出血

36.耳聾耳鳴

主穴翳風聽會俠溪中渚

配穴外感風邪外關合谷;肝膽火盛加太沖豐隆腎虛腎俞關元太溪

針法針法,補瀉視病情而定。

37.鼻炎

主穴迎香合谷印堂風池

配穴急性期宜宣肺列缺;慢性期加足三裏

38.經驗

潮熱:取大椎曲池盜汗:取陰郄復溜咯血:取尺澤魚際足三裏內關、孑L最;噎膈反胃:取膻中膈俞中脘關元足三裏內關公孫疝氣疼痛:取大敦太沖合谷承山;心動過速:取內關足三裏神門

8 注意事項

1.患者過飢過飽、過於疲勞及精神緊張時不宜針刺,體質虛弱者手法宜輕。

2.小兒囟門未合,頭頂腧穴不宜針刺。

3.孕婦不宜針刺小腹部,尤其是腰骶部禁針刺。必要時,三陰交合谷崑崙至陰等穴應在醫生指導下施用。

4.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出血不止,或皮膚感染瘢痕痛者及腫瘤部位不宜針刺。

9 按語

體針療法鍼灸療法的主體,以毫針爲主要用具。對機體無損傷無毒副作用。對人體功能有雙向性調整作用,而且適應證廣泛,內、外、婦、兒、傷、泌尿、五官皮膚神經

等科的常見疾病都可採用。治療時需掌握辨證論治,選穴精確,熟練手法技巧,方能取得滿意的養生保健療效。

10 參考資料

  1. ^ [1] 傅莉萍 宋偉."體針療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