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頸部腧穴 鍼灸學 中醫學 手太陽小腸經經穴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tiān chuāng

2 英文參考

Tiānchuāng SI16[中國鍼灸學詞典]

tiānchuā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I1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天窗:1.經穴名;2.經穴別名。

4 經穴名·天窗

穴位天窗
漢語拼音Tianchuang
羅馬拼音Tienchuang
美國英譯名Celestial Window
各國代號中國SI16
日本16
法國莫蘭特氏IG16
富耶氏
德國DÜ16
英國Si16
美國SI16

天窗經穴名(Tiānchuāng SI16)[1]。出《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別名窗籠窗聾天籠。屬手太陽小腸經[1]。天即天空,指上,窗即窗戶,穴在頸部,位於上,主治耳病通耳竅,如開天窗,故名天窗[1]。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癮疹癲狂頸項強直作痛,甲狀腺腫,頸痛,癭腫,腮腺炎,中風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語,喉痹扁桃體炎頭痛,頰腫,咽喉炎,肋間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甲狀腺腫大,肩關節周圍炎等。

4.1 別名

窗籠(《鍼灸甲乙經》),天籠(《循經考穴編》),窗聾(《外臺祕要》) 。

4.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鍼灸甲乙經》:天窗,一名窗籠,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

4.3 穴名

天即天空,指上,窗即窗戶,穴在頸部,位於上,主治耳病通耳竅,如開天窗,故名天窗[1]

天,指頭。窗,指頭之孔竅。指其功能開通頭面孔竅諸病,猶如人身上部之窗戶也。喉舌爲聲音之門戶,呼吸之孔道。穴當其間,有如開窗通氣,且能治耳目諸病,故名。[2]

4.4 所屬部位

[3]

4.5 天窗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天窗穴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後,與喉結相平[4][5]

天窗穴位於頸側,胸鎖乳突肌後緣,當扶突穴後與喉結相平處(《鍼灸甲乙經》)[6]

一說天窗穴“在風池翳風之間”(《循經考穴編》廣注) 。

天窗穴位於頸部,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側伏或正坐取穴[6]

天窗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png

天窗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png

天窗穴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手太陽小腸經

天窗穴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肌肉

天窗穴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骨骼

4.6 天窗穴的取法

正坐或平臥位,平甲狀軟骨(喉結)於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穴,在扶突穴後方。

天窗穴位於頸部,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側伏或正坐取穴[6]

正坐或平臥位,平甲狀軟骨與舌骨肌之間的廉泉穴,於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穴[7]天窗穴與人迎扶突均橫平喉結,三者的位置關係爲:胸鎖乳突肌前緣處爲人迎,後緣處爲天窗前後緣之間爲扶突[7]

快速取穴:轉頭,從耳下向喉嚨中央走行的繃緊的肌肉後緣與喉結相平處即是天窗[8]

4.7 天窗穴位解剖

天窗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頸深筋膜、頭、頸夾肌。有頸升動脈分佈着頸皮神經,當耳大神經叢的發出部。皮膚較厚, 由耳大神經分佈。皮下筋膜緻密, 除有皮神經走行外,耳後靜脈向頸外靜脈匯入。頸深筋膜因被覆的器官不同, 可分爲淺、中、深三層。胸鎖乳突肌被包於淺層形成的鞘內。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胸鎖乳突肌鞘後緣,再穿深筋膜中層, 進入第二至第五頸神經後支外側支的肌支支配的頭和頸夾肌。神經支配胸鎖乳突。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後緣→肩胛提肌→頭、頸夾肌[8]

皮膚→皮下組織肩胛提肌[8]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3枕神經(第3頸神經後支分支)分佈;深層有肩胛神經肌支和頸橫動脈升支分佈[8]

布有頸皮神經,當耳大神經叢的發出部;並有頸升動脈通過[8]

4.8 天窗穴的功效與作用

天窗穴有熄風寧神,利咽聰耳的作用

天窗穴有通竅聰耳,清利咽作用[8]

4.9 天窗穴主治病

天窗穴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癮疹癲狂頸項強直作痛,甲狀腺腫,頸痛,癭腫,腮腺炎,中風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語,喉痹扁桃體炎頭痛,頰腫,咽喉炎,肋間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甲狀腺腫大,肩關節周圍炎等。

天窗穴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癮疹癲狂[8]

天窗穴主要用於頸、頰、耳、咽疾患等:如咽喉腫痛頸項強直作痛、甲狀腺腫、頸痛、癭腫、腮腺炎、耳聾耳鳴中風口噤暴瘖喉痹扁桃體炎[8]

天窗穴主治咽喉腫痛頸項強直作痛,耳聾耳鳴,以及甲狀腺腫等[8]

天窗穴主治頭痛中風口噤耳聾耳鳴咽喉腫痛暴喑不能言,頰腫;癲狂頸項強痛[8]

五官系統疾病:耳聾耳鳴咽喉炎,失語;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面神經麻痹

其它:甲狀腺腫大,肩關節周圍炎等。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8][8][8],局部有酸脹感[8],可擴散至耳部、枕部、咽喉[8]

直刺0.5~1寸[8],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耳部咽喉擴散

4.10.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8]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11 天窗穴的配伍

天窗穴配風池後溪頸項[8]

天窗穴配人中頰車中風口噤[8]

天窗穴配外關聽宮耳聾耳鳴[8]

天窗外關耳門,治耳鳴、耳聾[8]

天窗翳風中渚,有通竅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天窗穴配間使通谷暴瘖不能言[8]

天窗合谷少商,治咽喉腫痛[8]

天窗天容少商,有清熱利咽作用,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

4.12 特效按摩

按揉天窗穴3~5分鐘,或用艾條灸5~10分鐘,可治耳嗚、耳聾等耳部疾病[8]

4.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頰腫痛,天窗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

千金翼方》:頭痛癮疹,灸天窗七壯。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耳鳴聾無所聞。

鍼灸大成》:主痔瘻,頸痛,肩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喉中痛,暴喑不能言,齒噤,中風

類經圖翼》:頸癭腫痛。

4.14 研究進展

腦血流量的影響:採用艾卷灸法施灸中風偏癱患者百會天窗,每穴灸15 min,以腦阻抗血流圖和血壓爲客觀指標,觀察灸治前後的動態變化,發現灸後腦血流圖流入時間縮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顯等,說明灸腦血流量增加;伴高血壓患者,灸治前後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明顯降低作用,尤其收縮壓降低更爲明顯。[8]

5 經穴別名·天窗

天窗經穴別名,即囟會[8]。出《醫心方》。

囟會經穴名(Xìnhuì GV22,DU22)[9]。代號DU22[10]。出《黃帝內經靈樞·熱病》。屬督脈[10][10]。別名囟中(《備急千金要方》),鬼門(《備急千金要方》),頂門(《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天窗(《醫心方》),囟門(《奇經八脈考》)。囟即囟門,會即會合,此穴當囟門閉合處,故名囟會[10]囟會穴主治頭面疾患等:如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顏青,鼻衄,頭皮腫痛,面赤腫痛,鼻鼽鼻痔,鼻癰,驚悸嗜睡,癲疾,小兒驚癇卒中眩暈鼻淵癲癇目赤暴腫,目不能視,鼻塞,不眠,嗜睡心煩中風小兒驚風寒熱,善嘔,煩滿,現代又多用囟會穴治療神經頭痛高血壓萎縮性鼻炎神經性嘔吐鼻出血神經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額竇炎,記憶力減退等。

5.1 囟會穴的別名

囟中(《備急千金要方》),鬼門(《備急千金要方》),頂門(《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天窗(《醫心方》),囟門(《奇經八脈考》)。

5.2 出處

鍼灸甲乙經》: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

5.3 穴名

囟即囟門,會即會合,此穴當囟門閉合處,故名囟會[10]

囟爲巔項前之頭骨。囟,囟門。會,聚會。此穴在冠狀縫和矢狀縫交界處,正當額骨與頂骨結合處,嬰兒腦髓未滿之時,頭骨未合,及長則閉,穴當其處,故名之。[10]

5.4 所屬部位

前頭[11]

5.5 囟會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囟會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11]

囟會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處[11]。正坐或仰靠取穴[11]

囟會穴位於頭正中線,入前髮際2寸[11]

囟會穴在督脈的位置

囟會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囟會穴的位置

囟會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囟會穴的位置

囟會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囟會穴的位置

囟會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5.6 囟會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髮際2寸處取穴

囟會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處[11]。正坐或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靠位,於前、後髮際連線的前1/6折點取穴;或於上星穴後1寸處取穴[12]

5.7 囟會穴位解剖

囟會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布有額神經及左、右顳淺動、靜脈和額動、靜脈吻合網。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12]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13]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有滑車上神經和顳淺動脈分佈[13]

布有額神經分支;顳淺動、靜脈與額動、靜脈吻合[13]

5.8 囟會穴的功效與作用

囟會穴具有安神醒腦、清熱消腫的功效。

囟會穴有清頭、祛風、醒神的作用[13]

囟會穴有清頭散風之功,8歲以下禁針。胎兒諸竅靜閉,惟以臍吞吐母氣,促動膈肌爲之鼓盪,口處亦爲之小顫,是爲胎息胎息先天之氣。迨既生之後,則鼻司呼吸,是爲後天之氣,而囟乃漸合。《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謂八歲之後,乃可針。凡關頭腦之病,以上各穴均可酌用。昔唐高宗患頭脹目昏,諸醫守至尊頭上莫刺之戒,故治之不效,獨秦鳴鶴囟會放血立效。《大成)雲:“刺百會出血,蓋隱囟會百會,以防粗工濫用有失也。愚以爲凡制此穴須先捫之,覺有突突灼熱,乃可刺之,血出亦易。捫之不熱者勿刺,乃虛證也。後人多取上星穴以代之。”[13]

5.9 囟會穴主治病

囟會穴主治頭面疾患等:如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顏青,鼻衄,頭皮腫痛,面赤腫痛,鼻鼽鼻痔,鼻癰,驚悸嗜睡,癲疾,小兒驚癇卒中眩暈鼻淵癲癇目赤暴腫,目不能視,鼻塞,不眠,嗜睡心煩中風小兒驚風寒熱,善嘔,煩滿,現代又多用囟會穴治療神經頭痛高血壓萎縮性鼻炎神經性嘔吐鼻出血神經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額竇炎,記憶力減退等。

囟會穴主治頭面疾患等:如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顏青、鼻衄、癲疾、小兒驚癇卒中[13]

囟會穴主治頭痛眩暈鼻淵癲癇[13]

囟會穴主治頭痛眩暈目赤暴腫,目不能視,鼻淵鼻塞鼻衄;不眠或嗜睡心煩癲癇中風小兒驚風寒熱,善嘔,煩滿[13]

現代又多用囟會穴治療神經頭痛高血壓萎縮性鼻炎嗜睡神經性嘔吐[13]

囟會穴主治頭痛眩暈鼻塞鼻出血小兒驚風[13]

頭暈目眩,頭皮腫痛,面赤腫痛,鼻淵鼻鼽鼻痔,鼻癰,驚悸嗜睡高血壓神經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額竇炎,記憶力減退。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3]

平刺0.3~0.5寸,局部酸脹[13]

沿皮刺0.5~0.8寸[13]

平刺0.5~0.8寸[13]

注意:穴當囟門處,小兒囟門未閉或剛閉合不久者禁針[13][13][13]

5.10.2 灸法

可灸[13][13][13]

艾條灸5~10分鐘[13]

5.11 囟會穴的配伍

囟會穴配玉枕頭風[13]

囟會穴配迎香嗅覺麻痹[13]

囟會穴配百會嗜睡[13]

囟會百會前頂,有溫陽散寒作用,主治腦冷痛

囟會上星風門,有宣肺清熱,利鼻竅的作用,主治鼻淵鼻塞

囟會通谷,有行氣醒腦去溼的作用,主治腦瀉頭痛健忘等。

囟會百會,有昇陽通關行氣活血作用,主治卒暴中風嗜臥等。

囟會百會,治卒暴中風[13]

囟會本神前頂天柱足臨泣,治小兒驚癇[13]

囟會百會太陽,治頭暈[13]

囟會上星,治鼻衄[13]

囟會百會前頂,治頭風[13]

囟會足通谷,治鼻淵[13]

5.1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頭痛顏青者,囟會主之。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上不識人

鍼灸大成》:主腦虛冷,或飲酒過多,腦疼如破,衄血面赤暴腫,頭皮腫,生白屑風頭眩,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悸,目戴上不識人

類經圖翼》: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稱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調和,揩髮根下,即頭風永除。

鍼灸聚英》: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之夭。

鍼灸資生經》:予少刻苦,年逾壯則腦冷,或飲酒過多則腦痛職破,後因灸囟會,非特腦不復冷,他日酒醉,腦亦不疼矣。

聖濟總錄》:囟會一穴,只可針五分,過即令人頭旋目暗,急針百會風府二穴救之。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9.
  2.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2.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9-220.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4.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2.
  11.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9.
  12.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3.
  13.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