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點狀色素減少症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tè fā xìng diǎn zhuàng sè sù jiǎn shǎo zhèng

3 疾病概述

特發性點狀色素減少症大多在中年以後發病,呈圓形或不規則境界清楚的乳白色斑,直徑2mm~6mm,一般多發,可達50個左右,白斑之間不融合,但可密集呈網眼狀,無自覺症狀

4 疾病描述

1923年松本在特魯克居民中最早發現本病,主要爲小腿和前臂出現數目不多(10~20個),6~8mm大小的白斑;其後Costa(1951)在巴西報告一典型病例,稱之爲對稱性進行性白斑病。1966年Cummings和Cottel首先以特發性點狀色素減少症報告本病。國內作者則稱本病爲特發性點狀白斑。一些作者認爲,本病和老年性白斑爲同一疾病,可以認爲是在不同個體、不同病期中臨牀表現略有差別。

5 症狀體徵

其損害爲乳白色斑,直徑約2~6mm,有時可較大,形狀不規則,呈圓形或多角形,無自覺症狀。多分佈暴露部位,如四肢、面部以及軀幹部。

本病常見,患病率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據新疆醫學院附院皮膚科統計,50歲以上的較41~50歲的患者患病率增加一倍以上。文獻所載兩性患病率基本相等,或女性稍多;但新疆的材料,男性患病率爲7.8%,女性僅爲2.3%。

6 疾病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白斑發生暴露部位,提示日光可能是一重要因素;但新疆的材料與之相反白斑主要發生在非暴露部位,說明還有其它致病因素,包括家族性和皮膚老化。

7 病理生理

白斑表皮的黑素細胞減少,多巴反應減弱,角質形成細胞的色素有所減少。

8 治療方案

因本病對美容影響不大,無需治療。近來有人將正常皮膚移植白斑中心,繼而用去炎松局部注射,觀察到受損皮膚有色素再生。爲預防本病,應當避光。

9 相關出處

皮膚病學

治療特發性點狀色素減少症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