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tàn jū bìng

2 概述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桿菌所致,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因接觸病畜及其產品及食用病畜的肉類而發生感染。臨牀上主要表現爲皮膚壞死潰瘍、焦痂和周圍組織廣泛水腫及毒血癥症狀,偶可引致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並可伴發敗血症

3 診斷

患者的職業、工作和生活情況,如與牛、馬、羊等有頻繁接觸的農牧民、工作於帶芽胞塵埃環境中的皮毛、皮革加工廠的工人等,對本病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皮膚炭疽具一定特徵性,一般不難作出診斷。有關工廠工人發生呼吸道感染時,尤其當症狀與體徵不相稱時應提高警惕,需想到肺炭疽的可能。確診有賴於各種分泌物、排泄物、血、腦脊液等的塗片檢查和培養。塗片檢查最簡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莢膜的大桿菌,則診斷即可基本成立。熒光抗體染色、串珠溼片檢查、特異噬菌體試驗、動物接種等可進一步確立診斷。

4 治療措施

(一)一般及對症治療 本病患者應嚴格隔離,對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消毒方法進行消毒處理。給高熱量流質或半流質,必要時於靜脈內補液,出血嚴重者應適當輸血皮膚惡性水腫患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控制局部水腫的發展及減輕毒血癥有效,一般可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日短期靜滴,但必須在青黴素G的掩護下采用。有DIC者,應及時應用肝素潘生丁等。

(二)局部治療 對皮膚局部病竈除取標本作診斷外,切忌擠壓,也不宜切開引流,以防感染擴散發生敗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錳酸鉀洗滌,敷以四環素軟膏,用消毒紗布包紮。

(三)病原治療 以青黴素G爲首選。對皮膚炭疽,成人每日160~320萬u,分次肌注,療程7~10日。對肺炭疽、腸炭疽腦膜炎型及敗血症炭疽,每日劑量應增至1000萬~2000萬u,作靜脈滴注,並同時合用氨基糖甙類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療程需延長至2~3周以上。

青黴素G過敏者可採用四環素氯黴素,每日成人劑量2g,4次分服強力黴素也有效,成人每日200mg~300mg;環丙沙星500mg,每日2次;紅黴素成人每日1.5g,療程同上。

抗炭疽血清治療目前已少用。如有供應,則對毒血癥嚴重患者抗生素治療外,可同時應用抗炭疽血清肌注或靜脈注射,第1日100ml,第2~3日各30~50ml,應用前需作皮試。

5 病原學

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acis)系一需氧或兼性厭氧、無鞭毛粗大桿菌,長4~8μm,寬1~1.5μm;菌體兩端平削呈竹節狀長鏈排列,革蘭氏染色陽性。在人體內有莢膜形成並具較強致病性,無毒菌株不產生莢膜炭疽桿菌生活力強,在一般培養基生長良好。炭疽桿菌繁殖體於56℃2小時、75℃1分鐘即可被殺滅。常用濃度的消毒劑也能迅速殺滅。在體外不適宜的環境下可形成卵圓形的芽胞芽胞的抵抗力極強,在自然條件或在醃漬的肉中能長期生存。在皮毛上能存活數年。經直接日光曝曬100小時、煮沸40分鐘、140℃熱3小時、110℃高壓蒸氣60分鐘、以及浸泡於10%福爾馬林液15分鐘、新配石炭酸溶液(5%)和20%漂白粉溶液數日以上,才能將芽胞殺滅。

炭疽桿菌抗原組成有莢膜抗原、菌體抗原、保護性抗原芽胞抗原四種。莢膜抗原是一種多肽,能抑制調理作用,與細菌侵襲力有關,也能抗吞噬;菌體抗原無毒性,但具種特異性;保護性抗原具有很強的免疫原性芽胞抗原免疫原性血清學診斷價值。

炭疽桿菌繁殖體能分泌炭疽毒素,此毒素由第Ⅰ因子(水腫因子,EF)、第Ⅱ因子(保護性抗原,PA)及第Ⅲ因子(致死因子,LF)所組成的複合多聚體。3種成分個別注入動物體內均無毒性,但保護性抗原水腫因子或致死因子則可分別引起水腫壞死或動物死亡。

6 病機

當一定數量的芽胞進入皮膚破裂處,吞入胃腸道吸入呼吸道,加上人體抵抗力減弱時,病原菌借其莢膜的保護,首先在局部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導致組織及臟器發生出血浸潤、坯 煞費苦心和嚴重水腫,形成原發性皮膚炭疽、腸炭疽肺炭疽等。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環進行全身播散,形成敗血症繼發性腦膜炎皮膚炭疽因缺血及毒素作用,真皮的神經纖維發生變性,故病竈處常無明顯的疼痛感。如人體健康,而進入體內的芽胞量少或毒力低,則可以不發病或出現隱性感染

炭疽桿菌的致病主要與其毒素中各組分的協同作用有關。炭疽毒素可直接損傷微血管內皮細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導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加之急性感染時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增加,從而使小血管擴張,加重血管透性,減少組織灌注量;又由於毒素損傷血管內膜,激活內凝血系統及釋放組織凝血活酶物質,血液呈高凝狀態,故DIC和感染性休克炭疽中均較常見。此外,炭疽桿菌本身可堵塞毛細血管,使組織缺氧缺血和微循環血栓形成

7 病理改變

炭疽的主要病理爲各臟器、組織出血浸潤壞死水腫皮膚炭疽局部呈癰樣病竈,四周爲凝固性壞死區,皮膚組織呈急性漿液性出血炎症,間質水腫顯著。末梢神經敏感性因毒素作用而降低,故局部疼痛不著。肺炭疽呈現出血支氣管炎、小葉性肺炎梗死區,縱隔高度膠凍樣水腫支氣管及縱隔淋巴結高度腫大,並有出血浸潤胸膜心包亦可累及。腸炭疽的病變主要分佈小腸,腸壁呈侷限性癰樣病竈及瀰漫性出血浸潤,病變周圍腸壁有高度水腫出血腸繫膜淋巴結腫大;腹腔內有漿液性血性滲出液,內有大量致病菌腦膜受累時,硬腦膜和軟腦膜均極度充血水腫蛛網膜下腔除廣泛出血外,並有大量菌體和炎症細胞浸潤。有敗血症時,全身其他組織及臟器均有廣泛出血浸潤水腫壞死,並有肝、腎濁腫及脾腫大。

8 流行病學

炭疽散佈於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亞洲及非洲等牧區較多見,呈地方性流行,爲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國的皮毛加工等集中於城鎮,炭疽也暴發於城市,成爲重要職業病之一。解放後由於衛生防疫工作的積極開展,本病在國內的發病率已逐漸下降。

(一)傳染源 患病的牛、馬、羊、駱駝等食草動物是人類炭疽的主要傳染源。豬可因吞食染菌青飼料;狗、狼等食肉動物可因吞食病畜肉類而感染得病,成爲次要傳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 人感染炭疽桿菌主要通過工業和農業兩種方式。接觸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徑。皮膚直接接觸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帶大量炭疽芽胞的塵埃、氣溶膠或進食染菌肉類,可分別發生肺炭疽炭疽。應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帶菌的昆蟲叮咬,偶也可致病。

(三)易感者 人羣普遍易感,主要取決於接觸病原體的程度和頻率。青壯年因職業(農民、牧民、獸醫、屠宰場和皮毛加工廠工人等)關係與病畜及其皮毛排泄物、帶芽胞的塵埃等的接觸機會較多,其發病率也較高。病後免疫力持久與否尚無定論,有再感染的例子。全年均有發病,7~9月爲高峯。吸入型多見於冬春季。

9 臨牀表現

潛伏期1~5日,最短僅12小時,最長12日。臨牀可分以下五型。

(一)皮膚炭疽 最爲多見,約佔95%,可分炭疽癰和惡性水腫兩型。炭炭疽多見於面、頸、肩、手和腳等裸露部位皮膚,初爲丘疹斑疹,第2日頂部出現水皰,內含淡黃色液體,周圍組織硬而腫,第3~4日中心區呈現出血壞死,稍下陷,周圍有成羣小水皰,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水皰壞死破裂成淺小潰瘍,血樣分泌物結成黑色似炭塊的幹痂,痂下有肉芽組織形成爲炭疽癰。周圍組織有非凹陷性水腫。黑痂壞死區的直徑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腫區直徑可達5~20cm,堅實、疼痛不著、潰瘍不化膿等爲其特點。繼之水腫漸退,黑痂在1~2周內脫落,再過1~2周癒合成疤。發病1~2日後出現發熱頭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及脾腫大等。

少數病例局部無黑痂形成而呈現大塊狀水腫,累及部位大多爲組織疏鬆的眼瞼、頸、大腿等,患處腫脹透明而堅韌,擴展迅速,可致大片壞死。全身毒血癥明顯,病情危重,若治療貽誤,可因循環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進入血液,可產生敗血症,並繼發肺炎腦膜炎

(二)肺炭疽 大多爲原發性,由吸入炭疽桿菌芽胞所致,也可繼發於皮膚炭疽。起病多急驟,但一般先有2~4日的感冒症狀,且在緩解後再突然起病,呈雙相型。臨牀表現爲寒戰高熱、氣急、呼吸困難喘鳴紫紺、血樣痰、胸痛等,有時在頸、胸部出現皮下水腫。肺部僅聞及散在的細溼羅音,或有腦膜炎體徵,體徵與病情嚴重程度常不成比例。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常併發敗血症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繼發腦膜炎。若不及時診斷與搶救,則常在急性症狀出現後24~48小時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三)腸炭疽 臨牀症狀不一,可表現爲急性胃腸炎型和急腹症型。前者潛伏期12~18小時,同食者可同時或相繼出現嚴重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多於數日內迅速康復。後者起病急驟,有嚴重毒血癥症狀、持續性嘔吐腹瀉、血水樣便、腹脹腹痛等,腹部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徵象,若不及時治療,常併發敗血症感染性休克而於起病後3~4日內死亡。

(四)腦膜炭疽 大多繼發於伴有敗血症的各型炭疽原發性偶見。臨牀症狀有劇烈頭痛嘔吐抽搐,明顯腦膜刺激徵。病情兇險,發展特別迅速,患者可於起病2~4日內死亡。腦脊液大多呈血性。

(五)敗血炭疽 多繼發於肺炭疽或腸炭疽,由皮膚炭疽引起者較少。可伴高熱頭痛出血嘔吐、毒血癥、感染性休克、DIC等。

10 輔助檢查

(一)周圍血象 白細胞總數大多增高,一般在1萬~2萬/mm3,少數可高達6萬~8萬/mm3分類中性粒細胞爲高。

(二)塗片檢查 取水皰內容物、病竈滲出物、分泌物、痰液、嘔吐物、糞便、血液腦脊液等作塗片,先加1∶1000昇汞固定,以破壞芽胞,染色後可發現有莢膜的典型竹節狀大桿菌

(三)培養 檢材應分別接種於血瓊脂平板、普通瓊脂平板、碳酸氫鈉平板。血標本應事先增菌培養。檢材明顯污染者可先加熱65℃30分鐘以消滅雜菌,並於肉湯內增菌4小時後接種於平板。如見可疑菌落,則根據生物學特徵及動物試驗進行鑑定

(四)動物接種 取患者的分泌物、組織液或所獲得的純培養物接種於小白鼠或豚鼠等動物的皮下組織,如注射局部處於24h出現典型水腫出血者爲陽性反應,動物大多於36~48小時內死亡,在動物內臟血液中有大量具有莢膜炭疽桿菌存在。分離出的可疑炭疽桿菌應用鑑定試驗。

(五)鑑定試驗 用以區別炭疽桿菌與各種類炭疽桿菌枯草桿菌、蠟樣桿菌、蕈狀桿菌、嗜熱桿菌等),主要有串珠溼片法、特異性熒光抗體抗菌體、抗莢膜、抗芽胞、抗噬菌體等)染色法,W噬菌體裂解試驗、碳酸氫鈉瓊脂平板CO2培養法、青黴素G抑制試驗、動物致病試驗、莢膜腫脹試驗、動力試驗、溶血試驗水楊酸發酵試驗等。

上述各種檢查宜在有專門防護的實驗室內進行。

(六)免疫學試驗 有間接血凝法,ELISA法、酶標-SPA法、熒光免疫法等,用以檢測血清中的各種抗體,特別是莢膜抗體血清毒性抗體,一般供追溯性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之用。Ascoli沉澱試驗主要用以檢驗動物臟器、皮、毛等是否染菌,但本法常出現假陽性,對其結果判斷應慎重。

11 鑑別診斷

皮膚炭疽須與癰、蜂窩織炎恙蟲病的焦痂、兔熱病潰瘍等相鑑別。肺炭疽需與各種肺炎肺鼠疫相鑑別。腸炭疽需與急性菌痢及急腹症腦膜炎型和敗血症炭疽應與各種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敗血症相鑑別。

12 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病人應隔離至創口癒合,痂皮脫落或症狀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養2次陰性(相隔5日)爲止。

嚴格隔離病畜,不用其乳類。死畜嚴禁剝皮或煮食,應焚燬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

(二)切斷傳播途徑 必要時封鎖疫區。對病人的衣服、用具、廢敷料、分泌物、排泄等分別採取煮沸、漂白粉環氧乙烷過氧乙酸、高壓蒸氣消毒滅菌措施。用Ascoli沉澱試驗檢驗皮毛、骨粉等樣品,對染菌及可疑染菌者應予嚴格消毒。畜產品加工廠須改善勞動條件,加強防護設施,工作時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

(三)保護易感者

1.加強衛生宣教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防止皮膚受傷,如有皮膚破損,立即塗搽3%~5%碘酒,以免感染

2.健畜和病畜宜分開放牧,對接觸病畜的畜羣進行減毒活疫苗接種。

3.對從事畜牧業、畜產品收購、加工、屠宰業等工作人員和疫區人羣,每年接種炭疽桿菌減毒活菌苗1次。目前採用皮上劃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於上臂外側皮膚,劃一“井”字即可。四聯菌苗炭疽桿菌、土拉桿菌鼠疫桿菌和布氏桿菌)也已證明有效。

國外採用保護性抗原預防接種,第一年肌注3次,各相隔3周,6個月後接種第4次,繼每年加強注射1次,每次均爲0.5ml。

密切接觸者應留驗8日,必要時早期應用青黴素四環素等,對疑似患者可採取同一措施。

13 預後

本病的預後視臨牀類型、診斷與治療是否及時而不同。皮膚炭疽的病死率已降低爲1%左右,但位於頸部、面部、併發敗血症或屬於惡性水腫型的皮膚炭疽預後較差。腸炭疽急腹症型、肺炭疽腦膜炎炭疽敗血症炭疽等,由於病情發展迅速而又較難及早確診,故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患者常於發病後數日內死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