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註解
太醫院爲古代醫療機構名稱[1]。系專門爲上層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保健機構[2] 。始設於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設太醫院[2]。其管理官員和醫師等的職稱常有變動,名目不一[2]。如金設太醫院提點、使、副使、判官等官職,總管全院的各類事務,並選拔技術優良的人員充任管勾、正奉上太醫、副奉上太醫等職[2]。元太醫院先後有宣差、尚醫監提點等,其他有關職稱繁多,不及備載[2]。
太醫院始設於金代,隸屬於宣徽院。太醫院的最高長官是太醫院提點(正五品),下設使,副使,判官等,“掌諸醫藥,總判院事。”此外,太醫院中還設管勾主管醫學教育,另還設有各種名稱的太醫和醫官。元代太醫院。秩正二品。開始時長官爲宣差,後改爲尚醫監、太醫院提點等。其行政隸屬於宣徽院。最高長官之下設院使、副使、判官等名目。元代太醫院掌管一切醫藥事務,官員品秩普遍高於任何朝代。明代也設有太醫院,其長官初始稱作太醫院令,後改稱院使。明代在北京和南京各設一個太醫院,但是北京設置的太醫院是最高醫藥管理機關,設有最高醫政長官院使,下設院判。而南京太醫院只設院判不設院使,以便服從於北京太醫院的領導。清代只設一個太醫院,院使正五品,總攬醫藥行政及醫療大權,清初,御藥房也劃歸太醫院管理,全國醫官統一由太醫院差派、考覈、升降,從而加強了統一領導。但這種體制未能堅持下去,禮部管生藥庫,總管太監管御藥房,削弱了太醫院的功能。清朝中晚期,醫政管理較爲混亂。總之,從金至清,太醫院作爲全國性醫政兼醫療的中樞機構延續了七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