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鍼灸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書籍 古籍
tài yǐ shén zhēn fāng
太乙神針方:1.書名;2.方劑名。
《太乙神針方》爲書名[1]:
1.清·馮卓懷訂正[1]。成書於同治年間(1862~1874年)[1]。
2.清·陳惠疇編[1]。陳惠疇爲清代鍼灸學家,字壽田,湘潭(今屬湖南)人[2]。著有《經脈圖考》和《太乙神針方》[2]。
太乙神針方爲方劑名,出自《本草綱目拾遺》卷九方[3]。
人蔘、麝香各四兩,三七八兩,山羊血二兩,千年健、鑽地風、肉桂、川椒、乳香、沒藥、小茴香、蒼朮各一斤,艾葉、防風各四斤,甘草二斤,穿山甲半斤[3]。
上藥爲細末,用棉紙一層,高麗紙三層,紙寬一尺二寸五分,長一尺二寸,每針用藥七至八錢,將紙卷緊呈一般艾卷狀[3]。
用時將針點燃,按穴位或痛處灸治[3]。
主治痛風寒溼,筋骨疼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