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別名
斯氏肺吸蟲病,paragonimiasis skrjabini
7 疾病概述
斯氏肺吸蟲病(paragonimiasis skrjabini)又稱四川並殖吸蟲病,是由斯氏肺吸蟲(Paragonimus skrjabini)寄生人體所致,其蚴蟲在體內各處遊走,引起皮下組織器官的炎症性、壞死性、過敏性、囊腫性病變。當人生食或半生食帶囊蚴的溪蟹而受染。人羣普遍易感本病。臨牀特徵主要爲皮下游走性囊腫性結節。
8 疾病描述
斯氏肺吸蟲病(paragonimiasis skrjabini)又稱四川並殖吸蟲病,是由斯氏肺吸蟲(Paragonimus skrjabini)寄生人體所致,其蚴蟲在體內各處遊走,引起皮下組織器官的炎症性、壞死性、過敏性、囊腫性病變。臨牀特徵主要爲皮下游走性囊腫性結節。
9 症狀體徵
潛伏期多數爲3~6 個月,以蚴蟲移行症爲主要臨牀表現。
1.肝臟損害 肝組織的早期病變爲片狀或帶狀出血壞死,後可形成嗜酸性膿腫,其中心爲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壞死組織碎屑或夏科-萊登晶體。在膿腫完全吸收區可見膠原纖維增生,個別部位可形成假小葉。故部分病人在臨牀上可出現肝臟腫痛、肝功能異常。
2.皮下游走性結節 皮下腫塊多見於胸腹部,初期邊界不清,水腫狀,以後逐漸萎縮,界緣清楚,直徑多數在3.4cm,偶見10cm。局部可有隱痛及瘙癢,單個或多個聚集,具遊走性,此起彼伏。
3.肺部症狀 蟲體在肺部病變與肝臟基本相同。病人可有咳嗽,痰中帶少量鮮紅血絲,胸腔積液時胸水草黃色或血性,內含大量嗜酸性粒細胞。
4.其他部位症狀 蚴蟲移行至腦部時,可出現頭痛、嘔吐、癲癇、腦膜刺激徵,蛛網膜下腔出血,但較衛氏肺吸蟲少見;其中多數伴有腦部症狀,如視盤水腫、充血、單側眼球突出、眼瞼閉合不全、視力下降、瞼下垂、複視等症狀。小兒可有肺吸蟲性心包炎,常有心慌、氣促、咳嗽和水腫等。X 線、B 超、CT 或心電圖檢查可提示心包積液,部分出現縮窄性心包炎。
10 疾病病因
斯氏肺吸蟲成蟲蟲體狹長、兩端較尖,略成梭形。大小(11~18.5)mm×(3.5~6)mm。皮棘以單生爲主,呈鑿狀形。腹吸盤略大於口吸盤,位於體前1/3。卵巢分支細長,位於腹吸盤之後。睾丸呈分支狀,位於體中後1/3 處。蟲卵橢圓形,稍不對稱,大小不一,卵殼厚薄不均,內含1 個卵細胞和9~12 個卵黃細胞。生活史與衛氏肺吸蟲相似,第一中間宿主主要是溪蟹,終宿主爲果子狸、犬、貓、豹等,猴、犬、大鼠和兔已實驗感染成功。人是異常宿主。
11 病理生理
因人體並非四川並殖吸蟲等的適宜宿主,所以在體內不能發育成熟,其童蟲到處遊竄,以尋找適宜的寄生場所,引起皮下組織、肺、腦、肝等臟器的損傷和病變。其主要病變爲片狀或帶狀出血壞死竈,蟲體竄行所形成的隧道及酸性粒細胞性膿腫,有時在病竈中找到童蟲,但從未發現有蟲卵。
12 診斷檢查
診斷:
1.臨牀診斷 與衛氏肺吸蟲病相同,臨牀表現以皮下結節多見。外周嗜酸性粒細胞顯着增多。
2.實驗診斷
(1)皮下腫塊活組織檢查,發現嗜酸性肉芽腫及斯氏肺吸蟲蚴蟲即可確診。
(3)痰、糞便及皮下腫塊不能發現蟲卵。
(4)X 線胸部檢查可見較淡的斑片狀、出血性、炎症浸潤陰影,持續較短暫;罕見囊腫陰影。
(5)單克隆抗體-抗原斑點試驗(McAb-AST)可檢測斯氏肺吸蟲循環抗原,敏感性高,特異性強,並能用於療效考覈。
14 治療方案
同衛氏肺吸蟲病,吡喹酮和硫氯酚療效似不及衛氏肺吸蟲病。心包積液者在藥物治療同時行心包腔穿刺抽液;心包縮窄者應及時做心包部分切除術。應加強基礎護理,特別對於胸腔積液、肝損害、腦部症狀和心包炎的患者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藥物療效反應,必要時進行適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