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ǔ jiāo sǎn

2 醫心方》卷十五引《深師方》

2.1 方名

蜀椒散

2.2 組成

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乾薑1兩,芎1兩,當歸1兩。

2.3 功效

長肉排膿。

2.4 主治

癰腫自潰。

2.5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調下,日3夜再。瘡未合,可常服。

2.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3 聖濟總錄》卷一二○

3.1 方名

蜀椒散

3.2 組成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半兩,豬牙皁莢(去黑皮)1分。

3.3 主治

風牙齦腫,疼痛不可忍。

3.4 用法用量

每用半錢,綿裹置疼處咬之,良久涎出。

3.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4 《千金》卷十三

4.1 方名

蜀椒散

4.2 組成

蜀椒1兩,食茱萸1兩,桂心3兩,桔梗3兩,烏頭半兩,豉6銖。

4.3 主治

胸痹達背。

4.4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食後酒送下,日3次。

4.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4.6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胸痹達背隱痛而無噎塞短氣,胃雖阻逆,當非實滿可知。故但須椒、萸、桂以散寒結桔梗、香豉以導虛逆,崔氏烏頭丸之變方也。

5 普濟方》卷六十九

5.1 方名

蜀椒散

5.2 組成

蒴藋5兩,蜀椒1兩,吳茱萸1兩,獨活1兩,烏賊魚骨1兩,桃膠1兩,桂心半兩,酒1合。

5.3 主治

牙疼,及牙齦風腫,口急不開,面目虛腫

5.4 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煮取8合,投蒴藋汁及酒,更煎取1小升,去滓,就病處含之,日3次,以愈爲度。

5.5 製備方法

上切。

6 方出《聖惠》卷四十八,名見《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6.1 方名

蜀椒散

6.2 組成

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乾薑半兩(炮裂,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

6.3 主治

寒疝心痛如刺,繞腹中盡痛,白汗出,氣欲絕。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粳米半分,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6.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7 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7.1 方名

蜀椒散

7.2 組成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半兩,熟乾地黃(焙)1兩,白蘞1兩,防風(去叉)1兩,黃芩(去黑心)1兩,人蔘1兩,桂(去粗皮)1兩,芎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赤小豆1合(炒令熟),甘草(炙,銼)1兩。

7.3 主治

癰疽內虛

7.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早晚食前以溫酒調下,以愈爲度。

7.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8 《外臺》卷十引《深師方》

8.1 方名

蜀椒散

8.2 組成

蜀椒5合(去目並閉口者,汗),桂心1兩(炙),甘草1兩(炙),通草3兩,半夏(洗)3兩。

8.3 主治

咳逆上氣,腹中有堅痞,往來寒熱,令人羸瘦,不能飲食,或時下痢,腹中如絞,在臍上下關,此疝氣上腸,有氣湧逆使然。

8.4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飲調下,日3夜1次。

8.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8.6 用藥禁忌

忌食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