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水黴病病原
水黴病又稱膚黴病、白毛病,是由水黴科中許多種類寄生而引起的。我國常見的有水黴和綿黴兩屬。菌絲細長,多數分枝,少數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樣紮在魚體的損傷處,大部分露出體表,長可達3釐米,菌絲呈灰色,似柔軟的棉絮狀。扎入皮膚和肌肉內的菌絲,稱爲內菌絲,它具有吸取養料的功能;露出體外的菌絲,稱爲外菌絲。
4 水黴病病症
黴菌最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病魚有什麼異狀,當肉眼看到時,菌絲已在魚體傷口侵入,並向內外生長,向外生長的菌絲似灰白色棉絮狀,故稱白毛病。病魚焦躁不安,常出現與其他固體磨擦現象,以後患處肌肉腐爛,病魚行動遲緩,食慾減退,最終死亡。在魚卵孵化過程中,也常發生水黴病。可看到菌絲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絲叢生在水中,故有“卵絲病“之稱,因其菌絲呈放射狀,也有人稱之爲“太陽籽”。
5 水黴病流行情況
此類黴菌,或多或少地存在於一切淡水水域中。它們對溫度適應範圍廣,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魚體,全國各養殖區都有流行。各種飼養魚類,從魚卵到各齡魚都可感染。感染一般從魚體的傷口入侵,在密養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魚卵也是水黴菌感染的主要對象,特別是陰雨天,水溫低,極易發生並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魚卵死亡。
6 水黴病防治方法
(1)在捕撈、搬運和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魚體受傷;同時注意合理的放養密度。
(3)最好不要用受傷的魚作親魚,親魚進池前用1%孔雀石綠軟膏或磺胺藥物軟膏塗抹魚體。
(4)孵化魚卵時,每隔6~8小時在孵化器中加孔雀石綠溶液一次,使孵化用水呈淡綠色,一直到魚苗孵出爲止,可以減少膚黴菌的感染和提高孵化率。對於粘性魚卵,也可用1/150000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魚卵10~15分鐘,連續2天,以後每天早晨或傍晚,用每100千克水含孔雀石綠7~10克的溶液10~15千克潑灑在孵化箱附近的水面中,直至魚苗孵出爲止。
(5)用3%~5%的福爾馬林溶液或1%~3%的食鹽水溶液浸洗產卵的魚巢,前者浸洗2~3分鐘,後者浸洗20分鐘,均有防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