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瘧 散結 拔毒 中醫學 中藥學
shuǐ jǐn
水堇爲中藥名,出自《吳普本草》,爲《神農本草經》記載的石龍芮之別名[1]。
水堇、水毛茛、胡椒菜、野芹菜、小水楊梅[2]。
毛茛科植物石龍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的全草[2]。分佈全國各地[2]。
苦、辛,寒,有毒[2]。
拔毒,散結,截瘧[2]。主治癰癤腫毒,毒蛇咬傷,搗汁塗;瘰癧,下肢潰瘍,熬膏塗敷;風溼性關節炎,搗爛敷痛點或穴位,待有燒灼或奇癢感時除去,局部見水泡,用無菌敷料覆蓋;瘧疾,於瘧發前6小時搗敷大椎穴[2]。
本品誤服,可致口腔腫脹,咀嚼困難,劇烈腹瀉,脈搏緩慢,呼吸困難,瞳孔散大,嚴重者可致死亡[2]。
本品含毛茛苷、原白頭翁素、黃酮類、及5-羥色胺等七種色胺衍生物與兩種抗5-羥色胺的物質[2]。
原白頭翁素,能引起皮炎、發泡[2]。色胺衍生物對大鼠子宮有收縮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