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喘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uǐ chuǎn

2 英文參考

shortness of breath due to fluid reten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ydraulic asth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水喘爲病證名[1]。指水飲犯肺所致的氣喘[1]。《醫說》卷四:“水喘,有人先因咳嗽發喘,胸膈疰悶,難於倒頭,氣上湊者,宜早利水道化痰下氣。”《醫學入門·喘》:“水喘怔忡或腫脹。水喘水氣轆轆有聲,怔忡者,小青龍湯古葶棗散白前湯水腫水氣脹肺而喘,然喘必生脹,脹必生喘,二症相因,皆小便不利肺主氣,先喘而後脹者,宜清金降火,而行水次之;脾主溼,先脹而後喘者,宜燥脾行水,而清金次之。”《景嶽全書·喘促》:“水病爲喘者,以腎邪幹肺也……故凡治水喘者,不宜妄用攻擊之藥,當求腫脹門諸法治之,腫退而喘自定矣。”《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水氣喘促,乃水氣逆行乘肺,肺得水而浮,喘不能臥,氣不宣通,當從小便去之。宜桂苓甘術湯腎氣丸。”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