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shū fēng qīng rè tāng
防風6克,白菊花12克,桑葉9克,板藍根18克,大青葉15克,銀花9克,連翹12克,黃芩9克,夏枯草6克,白茅根9克,全蛻4.5克。
疏風清熱。主肝肺風熱。
第一煎內服,第二煎用紗布濾過,用其液洗眼,每日3-5次。
候秋來方
疏風清熱湯
荊芥、防風、牛蒡子、甘草、金銀花、連翹、桑白皮、赤芍、桔梗、黃芩、天花粉、玄蔘、浙貝母。
疏風清熱,解毒利咽。
風熱喉痹。咽部乾燥灼熱,微痛,吞嚥感覺不利,其後疼痛逐漸加重,有異物阻塞感。
水煎服。
荊芥、防風、牛蒡子、甘草、銀花、連翹、桑白皮、赤芍、桔梗、黃芩、花粉、玄蔘、浙貝。
喉痹初起,咽喉部乾燥灼熱,微紅、微腫、微痛,或僅起紅點,吞嚥感覺不利,以後紅腫逐漸加重,疼痛也相應增劇。
薄荷3g,銀花15g,赤芍9g,茅根15g,天花粉9g,枳殼3g。
疏風清熱,活血通絡。
眼瘡初起,胞瞼微腫稍癢,漸變腫硬者。
若風熱偏盛,胞瞼漫腫,身兼寒熱者,加牛蒡子6g。
方中薄荷辛涼疏表;銀花辛涼,清熱解毒;天花粉清胃熱,生津液,且能消腫散結;茅根導溼熱下行,無傷陰之弊;赤芍涼血行血,疏通絡脈;枳殼行氣以助赤芍行血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