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ì suān xìng lì xì bāo zēng duō zōng hé zhēng

3 疾病概述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皮疹呈多形性損害,包括水腫性或浸潤性紅斑、丘疹結節水皰等,也可引起紅皮病,劇癢。外周血EC增多,1.5×109/L以上,持續6個月以上。骨髓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具有多系統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狀和體徵(心臟、肺、神經系統、肝、脾、腎、胃)等。排除EC增多病因明確的有關疾病如寄生蟲病、過敏性疾患、皮膚病(皰疹樣皮炎、其它紅皮病)、血液病淋巴瘤、紅血病)、結締組織病

4 疾病描述

本病爲Hardy和Ankerson(1965年)提出的一組病因不明、血及骨髓嗜酸性粒細胞持續增多、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爲特徵的一類疾病,包括Loffler綜合徵、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Loffler心內膜炎、播散性嗜酸細胞膠原病和嗜酸性細胞白血病等。

5 症狀體徵

本病以男性中年多見,有皮疹者佔27%~53%。皮疹一般分兩類:①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②紅斑、丘疹結節,包括水腫性紅斑、瀰漫性浸潤性紅斑、多形紅斑麻疹樣紅斑、紅皮病等。此外有蕁麻疹樣、癢疹樣、膿皮病樣及黃色瘤樣皮疹,亦有水皰潰瘍、瘀點、色素沉着斑、角化過度等。皮疹消退後多不留痕跡,亦可有色素沉着瘢痕。可以僅有一種疹型,或兩種或多種疹型並存。皮疹分佈呈全身性,無好發部位,可分佈頭面、軀幹和四肢,或僅限於肢體一部分。自覺瘙癢或劇癢。皮疹持續,或緩解後復發。

全身症狀可有發熱、疲倦、體重下降、浮腫關節腫痛、肌肉疼痛、肌無力等。

心血系統可有心肌病變,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有心臟擴大、心律失常高血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異常等。呼吸系統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哮喘,可聞及乾溼噦音、哮鳴音,亦有胸腔積液及胸部X片有浸潤陰影等。神經系統昏迷精神錯亂等,也有視力模糊、言語不清、運動失調和周圍神經炎等。此外,可有腹痛腹瀉、肝脾腫大、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

病程及預後:除嗜酸細胞性白血病外,多數患者呈慢性進行性經過。死亡原因主要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心肌病心臟擴大引起的心力衰竭,此外爲肝腎功能障礙。

6 疾病病因

不明。可能爲一種超敏和自身免疫反應,在免疫反應中,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均能釋放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補體碎片以及遲髮型變態反應淋巴細胞所產生的某些因子都能使嗜酸性粒細胞組織中游走聚集,對抗原抗體複合物起吞噬作用,其發病機理與I、Ⅲ、Ⅳ型變態反應有關。

7 病理生理

皮損病理特徵是真皮血管周圍有顯著的嗜酸性粒細胞和單一核細胞浸潤血管壁可見內皮細胞增生、管腔閉塞。

8 診斷檢查

診斷依據:①外周血持續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絕對計數超過1500×106/L達6個月以上;②骨髓嗜酸性粒細胞增多;③除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其它疾病,如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等;④有皮膚組織和臟器受累證據。

實驗室檢查:有貧血,大多數患者末梢血白細胞增多,總數爲(10~30)×109/L,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達0.3~0.7(30%~70%),甚至達0.9(90%)。骨髓象示顆粒細胞增生,主要爲嗜酸性粒細胞血清IgE增高,IgG、IgA、IgM、γ-球蛋白、CIC、補體亦可增高,類風溼因子C反應蛋白陽性

9 治療方案

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等)治療可獲暫時臨牀緩解。因藥物療效不肯定,且有嚴重副作用,故有主張在出現進行性臟器受損和功能障礙時爲使用指徵。雷公藤和其它中醫藥療法亦有效,或小劑量皮質類固醇雷公藤合用。曾報告應用肥大細胞穩定劑色甘酸鈉200mg,1日4次飯前服,取得滿意療效。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