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醫大辭典》·石鹼
石鹼爲中藥名,出自《本草衍義補遺》,爲《本草綱目》記載的灰鹼之別名[1]。
2.1 別名
2.2 來源
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鹼汁,和以麪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2]。
2.3 性味
鹹、苦,溫[2]。
2.4 功能主治
軟堅,消積[2]。
1.治積塊,噎膈反胃[2]。內服:3~9g,入丸、散[2]。
2.5 化學成分
3 《*辭典》·石鹼
3.1 出處
《本草衍義補遺》
3.2 拼音名
Shí Jiǎn
3.3 別名
花鹼(《聖濟總錄》),鹼(《本草衍義補遺》),灰鹼(《綱目》),水鹼(《本經逢原》),梘砂、幹餅藥(《癧科全書》)。
3.4 來源
爲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鹼汁,和以麪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
3.5 化學成份
傳統的石鹼主要含碳酸鉀、碳酸鈉等無機物質,又含澱粉及蛋白質等。
3.6 性味
鹹苦,溫。
①《綱目》:"辛苦,溫,微毒。"
②《醫林纂要》:"辛澀,寒。"
3.7 功能主治
②《綱目》:"殺齒蟲,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爛肌肉、潰癰疽瘰癧,去瘀血,點痣黶疣贅痔核。"
3.8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點撒或調敷。
3.9 注意
《本草經疏》:"作泄,胃薄者忌服。"
3.10 附方
①消積破氣:石鹼三錢,山查三兩,阿魏五錢,半夏(皂莢水制過)一兩。爲末,以阿魏化醋煮糊丸服。(《摘元方》)
②治拳毛倒睫,用刀微划動,以藥泥眼胞上,睫自起也:石鹼一錢,石灰一錢。醋調塗之。(《摘元方》)
④治痣黶疣贅:花鹼、礦灰,以小麥稈灰汁煎二味,令幹,等分爲末。以針刺破,水調點之,三日三上,須新臺乃效。(《聖濟總錄》)
3.11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