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鹼

中藥學 消積化滯 軟堅散結 中藥材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í jiǎn

2 中醫大辭典》·石鹼

石鹼中藥名,出自《本草衍義補遺》,爲《本草綱目》記載的灰鹼之別名[1]

2.1 別名

石鹼、花鹼、水鹼[2]

2.2 來源

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鹼汁,和以麪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2]

2.3 性味

鹹、苦,溫[2]

2.4 功能主治

軟堅,消積[2]

1.治積塊噎膈反胃[2]。內服:3~9g,入丸、散[2]

2.治疣贅,研末調敷;蟲牙痛,研末填蛀孔內[2]

2.5 化學成分

石鹼主要含碳酸鉀、碳酸鈉等無機物質,又含澱粉蛋白質[2]

3 《*辭典》·石鹼

3.1 出處

本草衍義補遺》

3.2 拼音名

Shí Jiǎn

3.3 別名

花鹼(《聖濟總錄》),鹼(《本草衍義補遺》),灰鹼(《綱目》),水鹼(《本經逢原》),梘砂、幹餅藥(《癧科全書》)。

3.4 來源

爲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鹼汁,和以麪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

3.5 化學成份

傳統石鹼主要含碳酸鉀、碳酸鈉等無機物質,又含澱粉蛋白質等。

3.6 性味

鹹苦,溫。

①《綱目》:"辛苦,溫,微毒。"

②《醫林纂要》:"辛澀,寒。"

3.7 功能主治

軟堅,消積,化瘓,去翳。治積塊噎膈反胃目翳,疣贅。

①《本草衍義補遺》:"去溼熱,消痰,磨積塊。"

②《綱目》:"殺齒蟲,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肌肉、潰癰疽瘰癧,去瘀血,點痣黶疣贅痔核。"

3.8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點撒或調敷。

3.9 注意

本草經疏》:"作泄,胃薄者忌服。"

3.10 附方

①消積破氣石鹼三錢,山查三兩,阿魏五錢,半夏皂莢水制過)一兩。爲末,以阿魏醋煮糊丸服。(《摘元方》)

②治拳毛倒睫,用刀微划動,以藥泥眼胞上,睫自起也:石鹼一錢,石灰一錢。醋調塗之。(《摘元方》)

③治蟲牙疼痛:花鹼填孔內。(《儒門事親》)

④治痣黶疣贅:花鹼、礦灰,以小麥稈灰汁煎二味,令幹,等分爲末。以針刺破,水調點之,三日三上,須新臺乃效。(《聖濟總錄》)

3.11 摘錄

《*辭典》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