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病因病理病機
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瞭,有關的病因假設較多,目前較爲一致的看法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均在本病的發病機制中起一定作用。
患者的同胞姐妹中,同病者有6%~IO%,遠高於正常人羣的預期患病率。說明遺傳在本病的發生中起一定作用。患者有嚴重的體溫調節障礙和月經紊亂,提示在丘腦損害可能是本病的生物學基礎。
本症患者存在體象障礙,其心理發育、素質的形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嬰幼兒期有飲食問題;②病人的父母過於關注飲食;③家庭關係影響了兒童期自我認同的發展,有人認爲厭食是向兒童期退行的表現,是對青少年期情緒問題的迴避。
4 臨牀表現
(l)好發於女性,特別是12~18歲的青春前期或青春早期者。30歲以後發病罕見。
(4)故意節制食量爲必要症狀。進食量遠較常人爲少,或僅選擇低能量食譜。部分病人在病程中不能耐受飢餓,而有陣發性貪食。呈少食或禁食和貪食相交替。
(5)體重減輕。較以往或常人低25%以上,嚴重者可達消瘦程度。
(6)極度擔心發胖,常採用過度運動、致吐、導瀉、服用食慾抑制藥或利尿劑、藏匿或拋棄食物的方法減輕體重。
(7)有體象障礙自覺過胖,或部分軀體過胖。即使已明顯消瘦.仍認爲並不瘦。
(8)有性功能及性發育障礙。女性閉經,男性性敏感減退或陽痿。青春前期者,性心理和生理發育遲緩。
(9)有下丘腦一垂體—性腺軸障礙。如黃體生成素週期變化缺如,氟美松抑制實驗呈脫抑制。可的松和生長激素水平升高。
(10)嚴重者伴有營養不良、毛髮呈脫髮祥、浮腫、低血壓、低體溫、心動過緩,甚至水電解質和酸礆平衡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