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調節器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ēng wù tiáo jiē qì

2 註解

生物調節器是一種調節舌位置,促使脣閉合,改善牙弓形態和牙弓關係以確定中性合的頜骨功能矯形器。由Balters在1965設計。

3 原理

原設計者十分強調舌功能活動的重要性,認爲舌是口腔反射活動的中心,舌與脣頰的功能平衡對牙合的發育有重要的影響。他認爲Ⅱ類錯合是舌位置靠後的結果。頸區受到干擾呼吸功能受阻而有口呼吸,同時有吞嚥異常。Ⅲ類錯合是因爲舌位置靠前,以及頸區過度發育的結果。Ⅰ類錯合則是因爲舌功能比頰肌功能弱,因而牙弓寬度發育不足,牙列擁擠。他還認爲:脣的封閉是生長潛力自由發展的前提,脣功能異常,生長將受阻。基於這種理論,Balters 設計了齶杆來引導舌的位置,設計了附有頰曲的脣弓來阻擋頰肌的壓力,同時在各類錯合的治療中都引導下頜向前至切牙對刃,以促使上、下脣閉合

4 矯治器類型

Balters設計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生物調節器,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錯合畸形

a)標準型 用於治療Ⅱ類1分類錯合,矯正舌後位。也可以用於治療Ⅰ類錯合,擴大牙弓寬度。

b)Ⅲ類型 治療下頜前突以及所伴有的舌前位。

c)開合型 用於前牙或後牙開合,也用於顳頜關係功能紊亂病例。

5 矯治器構造

矯治器包括三部分:塑膠基託、齶杆和脣弓。現以標準型爲例介紹如下。

a)塑膠基託 與肌激動器者類似,但體積要小得多。基託於下牙弓舌側,從一側第一恆磨牙遠中至另一側第一恆磨牙遠中。向齦向伸展的深度一般爲5mm,比肌激動器者淺。上頜的前部,左右尖牙之間完全沒有塑膠覆蓋,上頜磨牙和雙尖牙舌側塑膠覆蓋至齦下5mm。下切牙切緣無塑膠帽覆蓋。

b)齶杆 由1.2mm直經的不鏽鋼絲彎制而成。鋼絲從第一雙尖牙處的基託上緣引出,沿着齶蓋的形狀向遠中形成一橢圓形的曲,曲的遠端達第一恆磨牙遠中連線。注意齶杆應離開齶粘膜組織1mm,以免壓迫。

生物調節器是一種無固位的活動矯治器,當口腔功能活動時,或者當下頜處於息止合位時,矯治器脫位。此時舌抵住齶杆,使矯治器復位,所以舌處於不停地鍛鍊之中,由於齶杆對舌的刺激,舌爲了減少與杆的接觸而向前伸到較正常位置。

c)脣弓 0.9mm不鏽鋼絲彎制而成。脣弓越過上切牙,向遠中伸展至第一恆磨牙處形成一頰曲,然後向近中折回,在尖牙和第一雙尖牙之間進入合間塑料。頰曲擋住了頰肌的壓力,有利於後牙的垂直萌出。

後牙垂直萌出通過選磨後牙的塑料牙導面完成,此與Activator者相似。由於下頜保持在前移至切牙對刃的位置,防止了下脣位於上切牙之後,使脣得以關閉。

6 臨牀使用

生物調節器口腔中固位鬆散,靠下頜、脣、舌保持其位置。初戴的前兩週,可以僅在夜間戴用,入睡後有可能脫出口腔,但隨着戴用時間的延長會自行好轉。二週後,除進食、運動及語言訓練課程外日夜戴用。由於矯治器體積小,舌活動完全自由,語言功能不會受到影響。第一次複診在初戴後一週,以後每4-6周複診一次,檢查戴用情況,合的改變,調整弓絲,選磨基託牙面。

生物調節器結構簡單,易於製作,不需要複雜的調節,不影響語言,患者易合作,日夜可戴用,廣泛的應用於Ⅱ類病例,以及Ⅰ類深覆合前牙反合病例。

肌激動器所產生的肌力是一種矯形力,實驗證明,下頜每向前移動1mm,可產生100g的力,若下頜垂直打開8mm,將產生高達500g以上的肌肉牽引力。

肌激動器治療中重視功能合平面及其在矯治矢狀不調中的作用功能合平面代表第一磨牙和雙尖牙區的功能合臺,其高度位置及傾斜度是神經肌肉生長發育作用於牙列的結果。由於上、下後牙垂直萌出的方向不同,上後牙向下、向前萌出而下後牙垂直向上,肌激動器通過後牙牙導面控制上、下後牙的不同萌出,調整功能合平面的高度,從前改變磨牙關系。在Ⅱ類錯合的治療中,抑制上後牙的垂直萌出而促使下後牙自由萌出,在較高的水平位置上建立功能合平面,有利於建立Ⅰ類磨牙關系。相反抑制下後牙垂直萌出而促使上後牙萌出,在較低的水平位置上建立合平面,有助於改變Ⅲ類磨牙關係爲Ⅰ類磨牙關系。

7 咬合重建

a)矢狀方向  下頜在矢狀方向上移動的目的是建立中性磨牙關系。因此,安氏Ⅱ類錯合病例下頜應向前移動,兩側移動相等距離。下頜前移的數量,以磨牙關系達到中性爲準,一般爲5mm左右,若遠中深覆蓋嚴重,下頜應分次前移。Ⅱ類錯合的亞類,若爲功能原因造成,下頜一側向前(或向後)移動,一側保持原位置。

b) 垂直方向  下頜垂直打開應超過息止合間隙,一般在磨牙區分開4mm左右。覆合越深,垂直打開越大;反之,覆合越淺,垂直打開越小。

在設計Ⅱ類病例下頜前移和垂直打開的數量時有一個原則,下頜在二個方向上移動之和應能激活足夠的、但又不過分的肌肉活動肌肉活動不足將影響療效,但過度增加肌肉活動卻並不能增加矯治作用。覆蓋較大,下頜前移多,垂直打開不宜過大;覆蓋較小,下頜前移較少,垂直打開應適當增加。一般而言,下頜前移量與垂直打開量之和在8-10mm。

c) 中線考慮  牙齒原因和骨骼原因造成的中線偏斜不是功能性矯治器適應症。合干擾功能因素造成的下頜偏斜,在咬合重建時應使上、下中線保持一致 。

合蠟完成之後放在牙模上檢查其與上下牙弓的接觸是否緊密,覈對並記錄下頜前移的數量,切牙區及磨牙區垂直分開的數量,上、下牙弓中線的對稱性。如果與設計有任何不符,應重新取合蠟直至建立正確的咬合關係。

Ⅱ.矯治器製作 與一般活動矯治器製作工序相似,要嚴格按合蠟記錄的關係將石膏模型上合架,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形成後牙的牙導面和前牙區塑膠託;注意下切牙帽有不同的設計,雙曲脣弓從上頜尖牙遠中越過合面,不得影響上、下牙齒的合向萌出。

Ⅲ.臨牀使用 矯治器一週試戴,絕大多數患者在均能適應,並將矯治器保正確位置。少數患者剛戴矯治器的前幾夜入睡後矯治器與上、下牙弓不能保持一體關係,個別甚至會不自覺脫出口腔。若試戴一週後仍然夜間脫出口腔,應檢查是否垂直打開的數量不足,或者下頜前移的數量過多。

每4~6周複診一次。複診時主要注意以下三點。①檢查後牙導面是否影響乳-

恆磨牙的萌出。凡影響牙齒萌出的塑膠部分應當磨去,相反,萌出過多的牙齒則可在牙齒的合面增加塑膠合墊阻萌。②檢查牙導面與牙齒接觸部分的“光亮區”。上頜牙齒接觸的“光亮區”在近中齦側,以刺激上後牙向遠中合向萌出。下頜牙導面的遠近塑料緩衝,“光亮區”在遠中齦側以刺激下後牙向近中合向萌出。所有對矯正不利的“光亮區”應當選磨去;缺少“光亮區”時應在不改變下頜位置的條件下重襯。③緩衝上切牙齶側基託,並調整脣弓與上切牙脣面接觸,以使上切牙齶向移動。一旦上切牙位置合適,其齶面用自凝塑膠重襯保持位置。下切牙位置用下切牙塑料控制

矯治器體積較大,戴入後影響發音、咀嚼,一般僅在夜間戴用。每天戴10~12小時,戴的時間越長,療效出現的越快。Ⅱ類1分類錯合一般在治療10~12月後,前牙覆合覆蓋變正常,後牙中性合關係穩定。除上切牙位置移動較多的患者外,可以不用保持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