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紅癰

中醫診斷學 望診 舌診 中醫學 舌象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é hóng yōng

2 英文參考

reddish tongue carb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舌紅癰爲病名[1]。清·程永培咽喉經驗祕傳》:“舌紅癰,因心經壅熱,生於舌上。”色紅腫痛,如豆如櫻[1]。治宜清心涼血解毒瀉火[1]。可選用犀角地黃湯導赤散等加減[1]

參見舌癰舌癰爲病名[2]。《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舌癰舌紅而腫大,屬心經火盛。”亦有胃中伏熱燻蒸積毒而成者[2]。初起舌赤紅腫,如豆如櫻,繼之腫痛甚劇,痰涎增多,難於飲食語言[2]。治宜清熱解毒,可內服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等加減[2]。外擦冰硼散[2]。膿成則以刀針排膿[2]。若潰後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銀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2]。用錫類散等擦舌上[2]。因舌癰顏色、部位、病狀等不同,又有舌紅癰舌上癰,卷舌癰等不同名稱[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