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火毒傷津證

燒傷 中醫證名 中醫學 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疾病 中醫外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āo shāng ·huǒ dú shāng jīn zhèng

2 英文參考

burn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injuring flui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燒傷·火毒傷津證(burn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injuring fluid)是指火毒傷津,以壯熱煩躁口乾喜飲,便祕尿赤,舌質紅絳而幹,舌苔黃或黃燥,或舌光無苔,脈洪數或脈細數爲常見症的燒傷證候[1]

5 辨證分析

熱毒邪侵襲人體,耗傷津液,故發熱口乾欲飲;火熱內盛,腸道津液虧耗,則大便祕結;熱移小腸,則小便短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皆爲熱邪內侵之象。

7 方藥治療

燒傷·火毒傷津證可用黃連解毒湯增液湯加減治療。

8 關於燒傷

燒傷(burn[2])爲病名[3]。見《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火燒瘡湯潑火燒[3]湯火傷水火燙傷。是指受火焰燒灼、熱水燙、化學物品及放射性物質侵害皮膚所致疾病[3][3]。早在晉代(肘後備急方)中就有燙火灼傷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調”和“豬脂煎柳白皮成膏外敷”的記載。燙傷後輕則局部紅斑,次則水皰,重則皮肉焦黑或筋骨外露,損及臟腑

詳見燒傷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4.

治療燒傷·火毒傷津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