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金翼方
概述:《千金翼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孙思邈撰。载述包括《神农本草经》在内的几百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产地、采制及七情忌宜等。是其晚年获见张仲景《伤寒论》之后加以深入研究,开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法之先河。卷十一阐述胚胎发育、产育及小儿杂病。三十禁经(祝由科)。
-
天瞿旁穴
天瞿旁穴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天突两侧各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瘿。一般灸5~10壮。出《千金翼方》。
-
目𥇀𥇀
出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目茫茫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朴硝荡胞汤
概述:朴硝荡胞汤为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方。别名:荡胞汤。组成:朴硝、牡丹皮、当归、大黄、桃仁各三铢,细辛、厚朴、桔梗、赤芍药、人参、茯苓、桂心、甘草、牛膝、陈皮各一铢,虻虫、水蛭各十枚,附子六铢。用法用量:酒、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服,覆被取汗。功能主治:主治妇人不孕。
-
烧伤·脾虚阴伤证
定义:烧伤·脾虚阴伤证(burn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yininjury)是指脾虚阴伤,以火毒已退,脾胃虚弱,阴津耗损,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口干少津,或口舌生糜,舌质暗红而干,舌苔花剥或光滑无舌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舌淡,苔白腻,脉弱。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水火烫伤。
-
烧伤·气血两虚证
定义:烧伤·气血两虚证(burn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疾病后期,气血两虚,以火毒渐退,低热或不发热,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创面肉芽色淡,愈合迟缓,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水火烫伤。
-
烧伤·火毒内陷证
定义:烧伤·火毒内陷证(burnwithpatternoffire-toxinsinkinginward)是指火毒内陷,以壮热不退,口干唇燥,躁动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绛红而干,舌苔黄或黄燥,或焦干起刺,脉弦数为常见症,并可内传各脏腑出现危象的烧伤证候。舌红绛、脉细数为热毒伤阴之象。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水火烫伤。
-
视物䀮䀮
出《银海精微》。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人神
《黄帝虾蟆经》:“神所藏行,不可犯伤。”意为人神在人体按时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不宜针灸。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入神、月内逐日入神、十(天干)日入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时入神、四季入神、五脏入神等说。见《千金翼方》、《普济方》、《针灸大成》等。
-
鼽鼻
鼽鼻病证名。系指鼻塞流清涕的证候。见《千金翼方》。详见鼽条。
-
目暗不明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见《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亦作眼闇,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暗不明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气滞血瘀,玄府闭塞;眼暗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
-
季肋
季肋即季胁。《针灸大全》作章门之别名。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横文
横文①大横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横文百壮。”《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文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定位相同。②横纹。参见该条。
-
横纹
经外奇穴名·横纹:横纹为经外穴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纹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定位: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穴定位相同。出自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横纹者,大横纹也,手掌下一道大横纹,(月反)门直推到横纹,止吐神效;横纹转推到(月反)门,止泻神效。”
-
疮疡辨脓
疮疡辨脓疮疡诊法之一。历代医家论述疮疡辨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辨疮肿内有脓无脓。凡疮疡患者,如脉紧数或迟,患部按之微热微红坚硬,按之痛不甚,指起不复(无应指感)者,为脓未成;脉数,患部发热,按之疼痛,指起即复(即应指)者,为脓已成。③凭脓液的质、色、气、味辨别毒邪之盛衰,正气强弱。
-
竹茹
分枝常于秆基部第一节开始分出,数枝簇生节上。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丝条,卷曲成团或长条形薄片。主治胃热呕吐、呃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痫;竹茹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
甘草麻黄汤
概述:甘草麻黄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身体面目悉肿,腰以上肿甚,身微热,口不渴,无汗,小便不利者。附注:麻黄汤(《千金翼方》卷十九)、麻黄甘草汤(《三因》卷十四)、二物汤(《普济方》卷三八六)、麻甘汤(《医学入门》卷七)、走马通圣散(《金匮要略今释》卷五引《秘传经验方》)。
-
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卷上:厚朴三物汤:别名:厚朴汤(《千金翼方》卷十八)。治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备注:本方与《伤寒论》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本方意在行气泄满,则以厚朴为主。腹满发热数10日。乃易其名为三物汤者,盖小承气君大黄以一倍,三物汤君厚朴以一倍者,知承气之行,行在中下也;
-
韭子粥
处方:大量菜子15克粳米50克细盐适量制法:将韭菜子用文火炒熟,与粳米、细盐少许同入砂锅内,加水500克,以慢火煮至米开粥稠即可。功能主治:温肾助阳,止遗泄。适用于肾阳虚弱所致遗精、阳痿、精冷、遗尿、夜尿增多、小便频数、白浊、白带、腰膝酸软等。用法用量:每日2次,温热食。摘录:《千金翼方》
-
孔子枕中神效方
别名: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孔子枕中散(《千金翼方》卷十六)、孔圣枕中丹(《医方集解》)。处方: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重镇安神。治思虑过多,阴虚火旺,健忘多梦,心悸怔忡,头晕失眠,遗精盗汗。远志、菖蒲既能安神益智,又能祛痰利窍。
-
内补当归建中汤
概述:内补当归建中汤为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功能主治:主治产后虚羸,腹中 痛,呼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各家论述:《张氏医通》:此即黄耆建中之变法。附注: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卷六)、内补当归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六)、内补建中汤(《产科发蒙》卷三)。
-
朴消荡胞汤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千金》卷二:别名:荡胞散、大荡胞汤组成:朴消3钱,牡丹3钱,当归3钱,大黄3钱,桃仁(生用)3钱,细辛1铢,厚朴1铢,桔梗1铢,赤芍药1铢,人参1铢,茯苓1铢,桂心1铢,甘草1铢,牛膝1铢,橘皮1铢,虻虫10枚,水蛭10枚,附子6铢。服后覆取微汗,不独迅扫诸内,并以开发元府,宣通中外。
-
十神汤
若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证治宝鉴》卷二方之十神汤:组成:芍药、当归、川芎、生地、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防风、防己、白术、苍术、草乌、南星、石膏、香附、荆芥、羌活、枳实、黄芩、全蝎、秦艽、白芷、细辛。
-
羊骨粥
处方:羊骨1000克左右粳米100克细盐生姜葱白各适量制法:先将羊骨打碎,加水煎汤,然后取汤代水同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细盐、生姜、葱白,稍煮二三沸即可。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注意:感冒发热期间宜停服。摘录:《千金翼方》《圣济总录》卷一八九:组成:羊骨两具(捶碎)。主治:虚劳。
-
镇心省睡益智方
处方:远志1.5千克(去心)益智子菖蒲各250克制法:上三味,捣筛为数。功能主治:治惊悸,嗜眠,健忘。摘录:《千金翼方》卷十六《千金翼》卷十六:方名:镇心省睡益智方组成:远志50两(去心),益智子8两,菖蒲8两。主治:心风,风湿多眠,狐惑多眠。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醇酒送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
-
庵闾
出处:《本经》拼音名:ānLǘ别名:庵芦(《本草经集注》),庵闾草(《千金翼方》),庵闾蒿(《广利方》),淹茼(《履巉岩本草》),覆闾(《纲目》),臭蒿(《药材资料汇编》)。愈向上叶形愈小,梢部叶披针形,2~治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③《药材资料汇编》:散瘀血,止痛,通经,利尿,消肿。
-
务成子萤火丸
《千金翼方》卷十:别名:冠军丸、武威丸组成:萤火1两,鬼箭(削取皮羽)1两,蒺藜1两,雄黄2两,雌黄2两,矾石(烧汁尽)2两,羖羊角1两半,锻灶灰1两半,铁锤柄入铁处(烧焦)1两半。主治:辟疾病恶气、虎、狼、蛇虺、蜂虿诸毒。若从军,系腰中勿离身。制备方法:上为散,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1具和之,如杏仁大。
-
千金汤
制法:水煎服。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之千金汤功能清热化痰,宣肺定喘。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千金汤专取蜀椒以温中气,牡蛎以镇肾怯,为肾虚胎寒要药。附注:方中蜀椒,《千金翼方》作“蜀漆”。《普济方》卷六十三引《杨氏家藏方》之千金汤:方名:千金汤组成:陈皮半两,升麻半两,射干1两。
-
小泽兰丸
《千金翼》卷七方之小泽兰丸:方名:小泽兰丸组成:泽兰9分(取叶熬),芜荑3分(熬),藁本3分,厚朴3分(炙),细辛3分,人参3分,柏子仁3分,白术3分,蜀椒1两(去目闭口者,汗),白芷1两,干姜1两,食茱萸1两,防风1两,石膏2两,桂心半两,当归7分,芎7分,甘草(炙)7分(一方有芍药1两)。主治妇人产后虚损。
-
霹雳煎
《千金翼方》卷十九:方名:霹雳煎组成:好浓蜜1盏,盐1大钱。用法用量:内肛肠中,不过三,必通。《杨氏家藏方》卷四:方名:霹雳煎组成:白沙蜜。主治:气虚人大便秘涩不通,或已服润肠药未通者。制备方法:煎炼熬成膏,如饧相似。《魏氏家藏方》卷七:方名:霹雳煎组成:北枣1枚(去核,实以轻粉,用麻布扎定)。
-
孙思邈
孙思邈(581~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他的名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
十七椎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巨阙俞
概述:巨阙俞为经外奇穴名。取穴:患者俯伏头或俯卧位,在第四、五胸椎棘突间取穴。穴位解剖:巨阙俞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和椎管。分布有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主治病症:主治胸膈中气,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十七椎穴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风穴
风穴指穴名中凡有“风”字的穴位。一般都能治疗风邪(包括外风、内风)为患。《千金翼方》:“凡一切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皆灸之三壮,神良。”
-
竹茹灸
竹茹灸为灸法之一。是刮取竹皮为丸以施灸的方法。《医心方·卷十八》引葛洪语:“刮竹皮及纸皆可为丸”用来施灸。《千金翼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
-
苇管器灸
概述:苇管器灸为温灸法之一。出《千金翼方》。施灸方法:《千金翼方》:“卒中风口,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现用管口直径0.4~鸭嘴端置艾施灸。适应证:苇管器灸多用于中风、面瘫、耳聋、耳闭等症。
-
灸锃
灸锃即针灸。《千金翼方》:“……所以具述古今汤药灸锃方法,按据此无不差也。”
-
𧿹趾表横纹
𧿹趾表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𧿹趾背侧,趾节横纹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淋病、睾丸炎、肠疝痛、腰痛。一般针0.2~0.3寸;可灸。
-
谢秀卿
谢秀卿为隋唐时针灸学家。参见甄权: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因母病与弟弟发奋学医,攻读医书,成为名医,尤长针灸之术。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还撰有《针灸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
-
横纹(文)
概述:横纹(文):1.经外奇穴名;2.人体部位名。①出《千金翼方》。位于腹部,脐两侧各3.5寸处。主治多汗、四肢不举少力。②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腕掌远侧横纹中点。主治疗肿。一般灸7壮。指肢体关节等部位屈曲时所出现的皮肤皱褶,常为定取穴位的重要标志。
-
孔子枕中散
概述:孔子枕中散为方剂名,出自《千金翼方》卷十六方,即《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记载的孔子大圣知枕中方的别名。别名:孔子枕中散、孔圣枕中丹、枕中方。组成:龟甲、龙骨、远志、菖蒲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每服一方寸匕,水或酒送下。功能主治:功能补心肾。主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
瓜丁
概述:瓜丁为中药名,出自《千金翼方》,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瓜蒂之别名。性味归经:苦,寒,有毒。2.治湿热黄疸。化学成分:本品含苦味成分:葫芦素B、E、D,异葫芦素B,葫芦素B-2-葡萄糖苷等。能增加肝糖原及防止脂肪变性,临床观察证明,瓜蒂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抗肿瘤,类似转移因子的作用。
-
芍药黄芪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芍药黄芪汤:组成:芍药四两,黄芪、白芷、桂心、生姜、人参、川芎、当归、干地黄、甘草各二两,茯苓三两,大枣十枚。附注:《千金翼方》无人参、当归、川芎、地黄、茯苓。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加煨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功能主治:《赤水玄珠》卷十一方之芍药黄芪汤主治虚劳,自汗不止。
-
伤寒例新注
清·王丙撰。2,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5,谈其他各经病状及治法;本书经陆懋修校正,改名《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迥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
十七椎下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下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下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
麸炒僵蚕
宋代增加了姜汁制(《博济方》)、面炒制(《脚气治法总要》)、酒炒、灰炮(《小儿药证直诀》)、麸炒、蜜制、盐制(《圣济总录》)、油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
-
炒僵蚕
宋代增加了姜汁制(《博济方》)、面炒制(《脚气治法总要》)、酒炒、灰炮(《小儿药证直诀》)、麸炒、蜜制、盐制(《圣济总录》)、油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
-
炙龟甲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酒制(《圣济总录》)、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煅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童便制(《疮疡经验全书》)等方法。龟甲的炮制研究:龟甲主含骨胶原,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