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金翼方
概述:《千金翼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孙思邈撰。载述包括《神农本草经》在内的几百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产地、采制及七情忌宜等。是其晚年获见张仲景《伤寒论》之后加以深入研究,开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法之先河。卷十一阐述胚胎发育、产育及小儿杂病。三十禁经(祝由科)。
-
务成子萤火丸
《千金翼方》卷十:别名:冠军丸、武威丸组成:萤火1两,鬼箭(削取皮羽)1两,蒺藜1两,雄黄2两,雌黄2两,矾石(烧汁尽)2两,羖羊角1两半,锻灶灰1两半,铁锤柄入铁处(烧焦)1两半。主治:辟疾病恶气、虎、狼、蛇虺、蜂虿诸毒。若从军,系腰中勿离身。制备方法:上为散,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1具和之,如杏仁大。
-
小泽兰丸
《千金翼》卷七方之小泽兰丸:方名:小泽兰丸组成:泽兰9分(取叶熬),芜荑3分(熬),藁本3分,厚朴3分(炙),细辛3分,人参3分,柏子仁3分,白术3分,蜀椒1两(去目闭口者,汗),白芷1两,干姜1两,食茱萸1两,防风1两,石膏2两,桂心半两,当归7分,芎7分,甘草(炙)7分(一方有芍药1两)。主治妇人产后虚损。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孙思邈
孙思邈(581~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他的名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
-
十七椎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十七椎穴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大蓟炭
概述:大蓟炭为大蓟的炮制品。大蓟的性味归经:大蓟味甘、苦,性凉。1.治衄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乳痈,肠痈,高血压,肺结核。如用鲜大蓟根洗净捣汁,加热水炖1小时,饭前服,治热结血淋(《福建民间草药》);治心热吐血及衄血、崩中下血,均可用本品捣后绞取汁内服(《太平圣惠方》)。
-
天瞿旁穴
天瞿旁穴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天突两侧各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瘿。一般灸5~10壮。出《千金翼方》。
-
竹茹灸
竹茹灸为灸法之一。是刮取竹皮为丸以施灸的方法。《医心方·卷十八》引葛洪语:“刮竹皮及纸皆可为丸”用来施灸。《千金翼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
-
灸锃
灸锃即针灸。《千金翼方》:“……所以具述古今汤药灸锃方法,按据此无不差也。”
-
第二十二椎
第二十二椎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第五腰椎棘突平开1.5寸。主治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等。一般灸随年壮。
-
谢秀卿
谢秀卿为隋唐时针灸学家。参见甄权: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因母病与弟弟发奋学医,攻读医书,成为名医,尤长针灸之术。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还撰有《针灸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
-
新肋头
新肋头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胸部,胸骨两侧,第一、二肋间各1穴,第二、三肋骨间各1穴。左右计4穴。主治瘕癖、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支气管炎、喘息、呃逆、呼吸困难等。一般每穴灸3~7壮。
-
横纹(文)
概述:横纹(文):1.经外奇穴名;2.人体部位名。①出《千金翼方》。位于腹部,脐两侧各3.5寸处。主治多汗、四肢不举少力。②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腕掌远侧横纹中点。主治疗肿。一般灸7壮。指肢体关节等部位屈曲时所出现的皮肤皱褶,常为定取穴位的重要标志。
-
孔子枕中散
概述:孔子枕中散为方剂名,出自《千金翼方》卷十六方,即《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记载的孔子大圣知枕中方的别名。别名:孔子枕中散、孔圣枕中丹、枕中方。组成:龟甲、龙骨、远志、菖蒲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每服一方寸匕,水或酒送下。功能主治:功能补心肾。主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
芍药黄芪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芍药黄芪汤:组成:芍药四两,黄芪、白芷、桂心、生姜、人参、川芎、当归、干地黄、甘草各二两,茯苓三两,大枣十枚。附注:《千金翼方》无人参、当归、川芎、地黄、茯苓。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加煨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功能主治:《赤水玄珠》卷十一方之芍药黄芪汤主治虚劳,自汗不止。
-
伤寒例新注
清·王丙撰。2,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5,谈其他各经病状及治法;本书经陆懋修校正,改名《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迥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
十五椎
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十五椎穴主治病证:下极俞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
-
炙龟甲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酒制(《圣济总录》)、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煅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童便制(《疮疡经验全书》)等方法。龟甲的炮制研究:龟甲主含骨胶原,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
-
制龟甲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酒制(《圣济总录》)、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煅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童便制(《疮疡经验全书》)等方法。龟甲的炮制研究:龟甲主含骨胶原,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
-
酥龟甲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酒制(《圣济总录》)、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煅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童便制(《疮疡经验全书》)等方法。龟甲的炮制研究:龟甲主含骨胶原,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
-
烧伤·火毒伤津证
定义:烧伤·火毒伤津证(burnwithpatternoffire-toxininjuringfluid)是指火毒伤津,以壮热烦躁,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质红绛而干,舌苔黄或黄燥,或舌光无苔,脉洪数或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火热内盛,肠道津液亏耗,则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皆为热邪内侵之象。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水火烫伤。
-
校正医书局
所校医书有《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论》、《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经》等。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是我国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它集中人力物力对古典医籍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校正和刊刻印行,对医学知识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
-
下极俞
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下极俞配肾俞、中极、气海、三阴交,治遗尿。
-
膝下
膝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膝部;主治转筋、胫骨痛等。一般艾炷灸1~《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
膝外
膝外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腘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前缘处。主治膝关节痛、下肢溃疡等。一般直刺0.5~《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
-
眼闇
眼闇证名。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也即目昏,详见该条。
-
眼暗
见《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亦作眼闇,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眼暗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燥湿痔
燥湿痔病名。指肛门周围所生之赘生物,出《千金翼方》卷二四。有:“燥湿痔,痔有雌雄者。”相当于外痔,证治详见该条。
-
千金方
《千金方》为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于7世纪中期。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30针灸孔穴主治。“总篇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卷十八至卷二十杂病;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为书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作者取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内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论一篇,系摘录《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本书除木刻本外,另有陕西耀县药王山的石刻拓印本。
-
太泉
概述:太泉为经穴别名:1.太渊;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内关、神门治胸痛,心悸,心痛;刺灸法:一般直刺0.3~配风府、合谷治喉痹;
-
手太阳穴
手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名。1.《备急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2.《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位于手小指尺侧缘,平指尖后1寸处。主治鼻塞。
-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证名。神志异常症之一。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气不足所致。兼见惊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证。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宁志膏、《千金》镇心圆等方。
-
热乳
热乳病证名。出《千金翼方》。乳母患热病,仍以乳哺儿,致儿发病,症见面黄不食,甚或呕吐气急。治宜先停母乳,后用清解和胃之剂。
-
男阴缝
男阴缝经穴别名。《千金翼方》:“灸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男阴缝,拨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在阴茎根部与阴囊相交处正中。主治黄疸,阴卵偏坠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目昏昧
见《审视瑶函》。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昏昧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目昏
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昏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目昏的治疗:宜结合眼部及全身情况辨证论治。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目暗不明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见《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亦作眼闇,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暗不明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气滞血瘀,玄府闭塞;眼暗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
-
季肋
季肋即季胁。《针灸大全》作章门之别名。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鬼窟
鬼窟为经穴别名。《针灸大成》易名为鬼窟,《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3~
-
孤穴
孤穴指位于正中线的单穴。见《千金翼方》。《千金翼方》针邪鬼病图诀:“右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刺之。”
-
耳门前脉
耳门前脉为经外奇穴名。7壮,或温灸5~《千金翼方》:“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在耳门穴上、下各1寸处。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疮疡辨脓
疮疡辨脓疮疡诊法之一。历代医家论述疮疡辨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辨疮肿内有脓无脓。凡疮疡患者,如脉紧数或迟,患部按之微热微红坚硬,按之痛不甚,指起不复(无应指感)者,为脓未成;脉数,患部发热,按之疼痛,指起即复(即应指)者,为脓已成。③凭脓液的质、色、气、味辨别毒邪之盛衰,正气强弱。
-
产后小便不利
肾虚者,兼见腰膝酸痛,健忘,面色晦暗等,治宜温阳化气行水,方用肾气丸。气机阻滞者,兼见精神抑郁,两胁胀痛,烦闷不安,治宜理气行滞,佐以利尿,方用木通散(木通、滑石、葵子、槟榔、枳壳、甘草),另用盐于脐中填平,葱白捣一指厚,安盐上,以艾柱放葱上,炙之觉暖气人腹内,难忍为止,小便即通。
-
薄贴
薄贴见《千金翼方》卷二三。古代中医外科所用膏药分为两型:一为布背,药厚而且大,俗称大膏药。一为纸背,药薄而且小,俗称小膏药。实际上古代之薄贴是专指小膏药而言,多用于覆盖外科疮面。②今日广义薄贴之概念既包括膏药、油膏,也包括由其它基质所调制的膏剂。
-
地甲肿与地克病
概述:地甲肿俗称“瘿袋”,中医称为“瘿”。唐代名医王焘(公元752年)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再交提出用羊的甲状腺来治疗瘿病。1938年DeQuarrain和Wcgelin系统地描述了瑞士的神经型地克病的各方面。主要病区在东北有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地区。我国地甲肿多分布于山区是因为山区坡度大,雨水冲刷,碘从土壤中流失严重所致。
-
白马蹄散
《刘涓子鬼遗方》卷二:白马蹄散:别名:马蹄散(《千金翼方》卷二十)。功能主治:打伤,腹中瘀血;用法用量:温酒服3克,日三夜一。摘录:《圣惠》卷六十七《圣济总录》卷一五二:组成:白马蹄(炙黄)1两半,龟甲(醋炙)2两,鳖甲(醋炙,去裙襕)2两,牡蛎(煅)3分。主治:带下久不愈。制备方法:上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