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大辭典》·山茶花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山茶科植物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的花。產江蘇、浙江、雲南、四川等地[1]。
3.3 性味歸經
3.4 功能主治
1.治吐血,衄血,血崩,腸風下血,赤痢。煎服:3~9g[1]。
3.5 化學成分
本品含山茶酮一醇( camellenodiol)、山茶二酮醇(camellendionol)、芸香苷、對羥基苯甲酸、山茶鞣質A、B等、槲皮素、山柰酚、可可豆鹼、β-香樹脂醇、羽扇豆醇、兒茶精、表兒茶精、矢車菊素的3-半乳糖苷和3-葡萄糖苷等[1]。
3.6 藥理作用
4 《全國中草藥彙編》·山茶花
4.1 拼音名
Shān Chá Huā
4.2 別名
4.3 來源
爲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以根、花入藥。根全年可採;花春冬採,曬乾或烘乾。
4.4 性味
辛、苦,寒。
4.5 功能主治
收斂涼血,止血。用於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外用治燒燙傷,創傷出血。
4.6 用法用量
2~3錢。外用適量,研末麻油調敷。
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中華本草》·山茶花
5.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百草鏡》:山茶多種,惟寶珠入藥。其花大紅四瓣,大瓣之中,又生碎瓣極多,味澀,二三月採,陰乾用之。若俱是大瓣千葉者,名洋茶,不入藥,單瓣者,亦不入藥。
5.2 拼音名
Shān Chá Huā
5.3 英文名
Flower of Japanese Camellia
5.4 別名
曼陽羅樹、寶珠山茶、紅茶花、寶珠花、一捻紅、耐冬。
5.5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mellia japonica L.
採收和儲藏:4-5月花朵盛開期分批採收,曬乾或抗幹。在乾燥過程中,要少翻動,避免破碎或散瓣。
5.6 原形態
紅山茶 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灰褐色,幼枝棕色,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 8-15mm;葉片革質,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0cm,寬2.5-6cm,光瑞漸尖而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葉幹後帶黃色。花兩性,單生或對生於葉腋或枝頂,大紅色,徑5-8cm;萼片5,寬卵圓形,外被白色柔毛;花瓣5-7,栽培品種多重辯,有白、淡紅等色,花瓣近圓形,先端有凹缺,基部稍連合;雄蕊多數,外側花絲基部連合,附着於花瓣基部,內側離生;子房上位,無毛,花柱先端3裂。葫果近球形,徑2.2-3.2cm,果皮厚,光滑無毛,室背開裂。種子近球形,有角棱,長l.88-2.5cm,暗褐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5.7 生境分佈
原產我國東部,現全國各地常有栽培。
5.8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溼潤氣候,生長最適溫度爲15-25℃,忌烈日直曬和乾旱,寒冷山地不宜栽培。以上層深厚、疏鬆、肥沃的腐殖土或夾沙土的酸性土壤栽培較好,不直粘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扦插、嫁接或壓條繁殖。扦插繁殖:採用單芽扦插法,育苗移栽。9-10月期間進行。在母株上剪取當年生香消,每節剪成!支插條,從葉片上部0.3cm左右處稍斜剪斷剪口要平滑,剪後立即插於苗牀中,行距15-20cm,株距5cm左右,四周要圍好,以能稍透陽光即可。經常注意噴水,保持苗牀溼潤。第2年春新芽萌發後,追肥1次,並適當增大蔭棚的透光度,可調整爲半陰半陽。第4年即可移栽。嫁接繁殖:選單瓣山茶花的種子,春季播種育苗,第2年3-4月移栽在盆鉢中,再培育2-3年,4-5月,連盆鉢移到良種母樹下,靠接,l年後接口癒合,在3-4月與母株分離,即可出盆移栽。壓條繁殖:可採用高技壓條法培育l-2年,即可剪下栽種。
田間管理 栽後3-4年內生長緩慢,要注意經常鬆土除草,並應在夏、冬兩季追肥1次。剪去過多的側枝,便成單一主幹。由於山茶花不耐強光,故在封林前,夏季可在林中間種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冬季可間種豆類或蔬菜。但間種不能過密,避免妨礙生長。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茶炭疽病、茶煙煤病;蟲害有紅蜘蛛、多種介殼蟲。
5.9 性狀
性狀鑑別 花蕾卵圓形,開放的花呈不規則扁盤狀,盤徑5-8cm。表面紅色、黃棕色或棕褐色,萼片5片,棕紅色,革質,背面密佈灰白色絹絲樣細絨毛;花瓣5-7或更多,上部卵圓形,先端微凹,下部色較深,基部連合成一體,紙質;雄蕊多數,2輪,外輪花絲連合成一體。氣微,味甘。以色紅、未開放者爲佳。
5.10 化學成份
花含花色甙(anthocyanin),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芸香甙(rutin),山奈酚-3-O-芸香糖甙(kaempferol-3-O-rhamnoglucoside),楊梅樹皮素-3-O-葡萄糖甙(myricetin-3-Oglucoside),矢車菊素-3-半乳糖甙(cyanidin-3-galactoside),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矢車菊素-3-( 6-對香豆酰基)葡萄糖甙〔cyanidin-3-O-β-D(6-O-p-COUMAROYL)glucoside]即是風信子甙(hyacinth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3, 4,5, 7-四羥基-8-甲氧基黃酮(sexangularetin),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和3β-羥基-28-去甲齊墩果-17-烯-16-酮-12,13-環氧化物(3β-hydroxy-28-norolean-l7-en-16-on-12,13-epoxide),山茶二酮醇(camellendionol),山茶酮二醇( camellenodiol),馬瑞甙元(maragenin)Ⅱ等三萜類成分。又含路邊青鞣質(gemin)D長梗馬兜鈴素(Peduncula-gin),新嗩吶草素(tellimagrandin),山茶鞣質(camelliin)A及B等鞣質以及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D-glucoside),豆甾醇-D-葡萄糖甙(stigmasteryl-D-glucoside),豆甾-7-烯-3β-醇(stigmast-7-en-3β-ol)。近又分得山茶皁甙(camellidin)Ⅰ、Ⅱ。還含可可豆鹼(theobromine)。
5.11 藥理作用
山茶甙予大鼠或小鼠口服1-3個月,可抑制移植性軟組織腫瘤的生長,並抑制9,10-二甲基1,2-苯駢蒽引起的成橫紋肌細胞瘤的形成。
5.12 性味
甘;苦;辛;澀;涼
5.13 歸經
肝;肺經
5.14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散瘀;消瘀腫。主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痔血;赤血痢;血淋;血崩;帶下;燙傷;跌撲損傷
5.15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麻油調塗。
5.16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山茶,吐血、衄血、下血爲要藥。生用能破宿生新,入童便炒黑則能止血。朱震亨: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並用紅者爲末,入童溺、薑汁及酒調服,可代鬱金。2.《綱目》:湯火傷灼,研末麻油調塗。3.《醫林纂要》:補肝緩肝,破血去熱。4.《百草鏡》:涼血、破血、止血。消癰腫跌撲,斷久痢、腸風下血,崩帶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瘡。5.《本草再新》:治血分,理腸風,清肝火,潤肺養陰。
5.17 摘錄
《中華本草》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