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煎丸

行氣破瘀 中醫學 方劑學 消積化食 活血止痛 行氣和胃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ān léng jiān wán

2 概述

三棱煎丸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九首。

3 證治準繩·類方》第二冊方之三棱煎丸

3.1 處方

三棱半斤,杏仁(湯泡去皮尖,炒黃)、乾漆(炒煙盡)、炒麥芽各三兩,青皮(去白)、炒萊菔子、炒神曲各二兩,硇砂(飛研)一兩[1]

3.2 製法

三棱爲末熬膏,餘藥爲細末,和丸,梧桐子[1]

3.3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食後溫米飲送下[1]

3.4 功能主治

證治準繩·類方》第二冊方之三棱煎丸功在順氣,消積滯,除膨脹。治心腹堅脹,脅下滿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1]

4 《活幼日議》卷十七方三棱煎丸

4.1 別名

消痞丸化積丸(《活幼日議》卷十七)。

4.2 處方

三棱(成塊煮,炮)、炮莪術鱉甲(去裙,米醋炙焦)、當歸各半兩,芫花(醋浸炒)、炒杏仁各二錢半,淡豆豉二錢,巴豆(去殼)二十一粒[1]

京三桂 蓬莪術(炮)各15克 芫花0.3克 鱉甲(去裙襴,米醋炙令焦)15克 淡豆豉6克 巴豆21粒(去殼)川當歸15克 杏仁(去皮、尖,炒)0.3克

三棱半兩,蓬莪術(並炮)半兩,芫花1分,鱉甲(去裙,米醋炙令焦)半兩,淡豆豉2錢,巴豆21粒(去殼),川當歸半兩,杏仁(去皮尖)1分(炒令赤)。

4.3 製法

爲細末,水煮麪糊爲丸,麻子大[1]

藥將前四味以米醋250毫升煮幹,炒焙爲東,次將當歸杏仁巴豆淡豆豉研末,與上藥末和勻,水煮麪糊爲丸,如麻子大。

上前6味1處,以米醋1碗,煮令幹,仍就炒起,更細截,焙爲末;次入當歸末,又入杏仁巴豆淡豆豉和勻,水煮麪糊爲丸,如麻子大。

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用生薑湯送下[1]

4.5 功能主治

《活幼日議》卷十七方三棱煎丸主治嬰兒傷食生冷,甜膩毒熱等物,脾胃積滯,久不克化,肚熱腳冷,痞癖寒熱,及癥瘕中脘不和,膨脹上膈,氣壅心腹,不得宣通者[1]

破氣行血,和脾開胃。治嬰孩小兒多食生冷,脾胃積滯,久不克化,肚熱腳冷,痞癖寒熱;症癖,中焦不和,脘腹膨脹,氣壅不得宣通者;諸積滯,食不化。

4.6 摘錄

《活幼日議》卷十七

5 普濟方》卷一六八方之三棱煎丸方名

5.1 方名

三棱煎丸

5.2 組成

三棱8兩,杏仁1兩5錢,蘿蔔子1兩5錢,大硼砂1兩5錢,神曲2兩,麥糵2兩,青皮2兩,乾漆2兩,縮砂1兩5錢,丁香1兩5錢,蓬術1兩5錢。

5.3 主治

普濟方》卷一六八方之三棱煎丸主治積聚

5.4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飲湯送下。

5.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薄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6 普濟方》卷三九二方之三棱煎丸

6.1 方名

三棱煎丸

6.2 組成

三棱(炮)半兩,莪術(炮)半兩,芫花3錢(3味同醋煮1夕,焙乾),南木香2錢,烏梅肉2錢半(用巴豆21粒同炒黑色,去巴豆不用),丁香2錢。

6.3 主治

普濟方》卷三九二方之三棱煎丸主治虛中有積,腹痛不進飲食,及面目浮腫

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飯飲吞下。

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醋糊爲丸,如綠豆大。

7 《嚴氏濟生方》卷六方之三棱煎丸

7.1 方名

三棱煎丸

7.2 組成

三棱2兩,蓬術2兩,芫花半兩,青皮(去瓤淨)1兩半。

7.3 主治

《嚴氏濟生方》卷六方之三棱煎丸主治婦人、室女血瘕月經不通,臍下堅結大如杯,久而不治,必成血蠱

7.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用淡醋湯送下。

7.5 製備方法

上銼,如豆大,用好醋1升,煮幹,焙爲細末,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8 雞峯普濟方》卷九方之三棱煎丸

8.1 方名

三棱煎丸

8.2 組成

桂1斤,乾薑4兩,三棱4兩,當歸4兩,半夏4兩,丁香皮4兩,烏梅4兩,硇砂1兩,巴豆半兩。

8.3 功效主治

雞峯普濟方》卷九方之三棱煎丸功在消積化滯。主治積聚

8.4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橘皮湯送下。

8.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煮麪糊爲丸,如麻子大。

9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三棱煎丸

9.1 方名

三棱煎丸

9.2 別名

三棱煎丸

9.3 組成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色)1兩,硇砂(飛,研)1兩,神曲(碎,炒)3兩,麥糵(炒)3兩,青皮(去白)2兩,乾漆(炒)2兩,蘿蔔子(微炒)2兩,三棱(生,細銼,搗羅爲末)8兩(以酒3升,石器內熬成膏)。

9.4 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三棱煎丸功在順氣寬中,消積滯化痰飲,消脹軟堅。主治食積痰飲,阻於中脘氣機不宣,脘痞腹脹噫氣不暢,嘔吐痰涎,食慾不振,大便或溏或瀉或祕;脾虛,爲肉食所傷,停久不散,發爲腹滿膨痛;宿食積聚,翻吐酸穢;膨滿,食積氣塊,傷食夾臍痛甚;癥瘕

9.5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至20丸,食後溫米飲送下。

9.6 製備方法

上爲末,以三棱膏勻搜和爲丸,如梧桐子大。

9.7 附註

三棱煎丸(《古今醫鑑》卷六)。《世醫得效方》:加阿魏五錢重,名阿魏丸,又名起祖三棱丸。《醫方類聚》引《經驗祕方》“三棱煎丸”有蓬莪術木香

10 太平聖惠方》卷四十八方之三棱煎丸

10.1 方名

三棱煎丸

10.2 組成

三棱7斤(淨洗,去泥土,銼碎),川大黃3兩,芫花1兩(醋拌炒令幹),鱉甲3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木香1兩。

10.3 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四十八方之三棱煎丸主治肥氣,結固不散,腹脅急疼,食少體瘦。

10.4 用法用量

每日空腹,以溫酒送下10丸。

10.5 製備方法

上件藥,先以水2鬥,煮三棱至3升,去滓;搗羅諸藥爲末,入前煎中,於銅器內慢火熬之;更入米醋1升,同煎熬令稠;候稍冷,並手丸如梧桐子大。

11 衛生寶鑑》卷十九方之三棱煎丸

11.1 方名

三棱煎丸

11.2 組成

廣茂(黑角者)1兩,三棱(2味溼紙煨香,爲末)1兩,大黃(去皮)8兩(爲末)。

11.3 主治

衛生寶鑑》卷十九方之三棱煎丸主治小兒食積成癖,脘痞腹痛;婦人氣滯血結,經閉不通。小兒飲食過多,痞悶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並治婦人血積血塊。幹血氣鬱經閉不通;血蠱

11.4 用法用量

每服19至20丸,食後溫水送下:大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

11.5 製備方法

大黃銀石器內以好醋漬令平,慢火熬可,以2味爲丸,如麻子大,或綠豆大。

12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