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燥法

潤燥法 中醫治法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內治法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rùn zào fǎ

2 英文參考

moistening dryness metho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潤燥法治法。指用具有養陰生津潤燥作用的方藥,治療燥證治法[1]

燥邪有內、外之分,治法有宣、潤之別,故本法又分爲清宣外燥法、滋潤內燥法2類。

4 清宣外燥

清宣外燥法用於治療外燥證外感涼燥證,宜清宣溫潤,方如杏蘇散外感溫燥證,宜清宣涼潤,方如桑杏湯等。常用藥如桑葉杏仁沙蔘貝母麥冬枇杷葉等。

5 滋潤內燥

滋潤內燥法用於治療內臟津虧或感受溫邪化燥傷陰所致的各種內燥證。肺燥陰傷,宜清燥潤肺,方如清燥救肺湯;胃燥陰傷,宜生津養胃,方如麥門冬湯;腎燥陰傷,宜養陰滋腎、潤腸通便,方如增液湯。常用藥如沙蔘麥冬玉竹百合花粉、生地、元參白芍等。

6 注意事項

潤燥藥物多滋膩,易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凡溼痰中阻或脾胃虛弱者,均不宜用或慎用。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有潤燥法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