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國家基本藥物
注(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部分):
1、表中備註欄標註“*”的爲代表品。
2、表中代表劑型規格在備註欄中加註“△”的,該代表劑型規格及與其有明確差比價關係的相關規格的價格爲臨時價格。
注(中成藥部分):
2、表中備註欄加註“△”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爲臨時價格。
3 中藥部頒標準
3.1 拼音名
Runchang Wan
3.2 標準編號
WS3-B-1009-91
3.3 處方
桃仁 200g 羌活 100g 大黃 100g 當歸 100g 火麻仁 200g
3.4 製法
以上五味,除桃仁、火麻仁外,其餘大黃等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加 入桃仁、火麻仁、混勻,再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 100g粉末加煉蜜30~ 40g,與 適量的水泛丸,乾燥,即得。
3.5 性狀
本品爲棕褐色的水蜜丸;氣特異,味微辛。
3.6 檢查
3.7 功能與主治
3.8 用法與用量
宜空服。口服,一次 6~ 9g,一日 1~ 2次。
3.9 注意
3.10 規格
每12丸重 1g
3.11 貯藏
密閉,防潮。
4 中藥部頒標準
4.1 劑型
4.2 拼音名
Runchang Wan
4.3 標準編號
WS3-B-2213-96
4.4 處方
桃仁 200g 羌活 100g 大黃 100g 當歸 100g 火麻仁 200g
4.5 製法
以上五味,取大黃 50g粉碎成粗粉,另取羌活、桃仁、火麻仁粉碎成粗粉, 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 O),大黃用60%乙醇作溶劑,羌活等三味 用70%乙醇作溶劑,進行滲漉,合併二種漉液,濃縮成稠膏。取當歸及剩餘的大黃粉碎 成細粉,與上述稠膏混勻,製成濃縮丸,烘乾,打光,即得。
4.6 性狀
本品爲棕色的濃縮丸;味苦、澀。
4.7 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紡錘形韌皮薄壁細胞,壁稍厚,表面有極 微細的斜向交錯的網狀紋理。草酸鈣簇晶,直徑20~140μm,有的至190μm。
(2)取本品20丸,研細,加水100ml,置水浴中加熱15分鐘,不斷振搖,濾過,濾液 加氯化鈉 15g,冷卻,用乙醚振搖提取2次(30、30ml),合併乙醚液,加無水硫酸鈉 15g, 放置5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用乙醇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當歸對照 藥材 6g,研細,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 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4:2)爲 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 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4.8 檢查
重量差異 按丸劑重量差異第二法檢查,應符合規定(附錄Ⅰ A)。 其他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A)。
4.9 功能與主治
4.10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4丸,一日3次。宜空腹服。
4.11 注意
4.12 規格
每4丸相當於原藥材1. 5g
4.13 貯藏
密封,防潮。
5 潤腸丸介紹
5.1 藥品類型
5.2 藥品名稱
5.3 藥品漢語拼音
5.4 藥品英文名稱
5.5 成份
5.6 性狀
5.7 作用類別
5.8 適應症/功能主治
5.9 規格
每12丸重1克
5.10 用法用量
宜空腹口服,一次6~9克,一日1~2次。
5.11 禁忌
孕婦忌服。
5.12 不良反應
5.13 注意事項
1.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物。2.服藥後症狀無改善,或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的症狀者,應立即停藥併到醫院就診。3.過敏體質者慎用。4.小兒及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5.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6.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7.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8.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5.14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5.15 藥理作用
5.16 備註
請仔細閱讀介紹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6 《活人心統》卷一
6.1 方名
6.2 組成
歸尾1兩,郁李仁1兩,麻仁1兩,枳實1兩,桃仁1兩,芍藥1兩,皁角子1兩。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白湯送下。
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7 《校注婦人良方》卷八
7.1 方名
7.2 組成
麻子仁1兩,桃仁(去皮尖,另研)1兩,羌活5錢,當歸尾5錢,大黃(煨)5錢,皁角仁5錢,秦艽5錢。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白湯送下。
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
8 《廣嗣紀要》
8.1 方名
8.2 組成
火麻子(去殼,取淨仁,研細)2兩,桃仁(去皮尖,另研,生用)1兩。
8.3 主治
8.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枳殼湯送下。
8.5 製備方法
上研極細末,和勻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9 《朱氏集驗方》卷六
9.1 方名
9.2 組成
肥皂角15片(5片醋炙焦,去皮及子;5片生用,去皮子,共爲末;5片水1升,揉取濃汁,濾過,慢火炒,銀石器中熬成膏子,入後藥),南木香1分,青橘皮1分(去瓤),檳榔1分(生用),陳橘皮1分(去白)。
9.3 主治
大腸風結氣澀。
9.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溫熟水送下。
9.5 製備方法
10 《赤水玄珠》卷十五
10.1 方名
10.2 組成
桃仁5錢,麻仁5錢,當歸尾5錢,大黃5錢,羌活5錢,升麻、紅花、郁李仁。
10.3 主治
脾胃中伏火祕結,及風結血結。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白湯送下。
10.5 製備方法
10.6 附註
11 《御藥院方》卷七
11.1 方名
11.2 組成
威靈仙茸1兩半,郁李仁(去皮)半兩,木香2錢,枳實2錢半(麩炒),麻仁7錢半,檳榔3錢,人蔘2錢半。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後臨臥生薑湯送下。
11.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6 《普濟方》卷三二一
16.1 方名
16.2 組成
16.3 功效
常服滋潤大腸,通利燥澀。
16.4 主治
三焦不順,五臟不和,風結腸胃,津液枯燥,大腸壅滯,及產後津液暴竭,腸胃熱澀,而致大便閉者。
16.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芝麻湯送下。
16.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8 《衛生寶鑑》卷八
18.1 方名
18.2 組成
麻子仁(另研)1兩半,大黃(酒煨)1兩半,桃仁泥子半兩,當歸尾半兩,枳實(麩炒)半兩,白芍藥半兩,升麻半兩,人蔘3錢,生甘草3錢,陳皮3錢,木香2錢,檳榔2錢。
18.3 主治
18.4 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食前溫水送下。
18.5 製備方法
19 《育嬰祕訣》
19.1 方名
19.2 組成
麻子仁(去殼)半兩,杏仁(去皮尖,略炒)半兩,桃仁(去皮尖)半兩,歸梢7分半,枳殼(炒)7分半,阿膠(蛤粉炒)2分半,紫蘇子(炒)3分,蘿蔔子(炒)3分。
19.3 主治
19.4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陳米湯送下。
19.5 製備方法
上共爲末,煉蜜爲丸,如麻子大。
20 《直指》卷十五
20.1 方名
20.2 別名
大潤腸丸
20.3 組成
杏仁(去皮尖,略炒)半兩,枳殼(浸,去瓤,炒)半兩,麻仁半兩,陳皮半兩,阿膠(炒)2錢半,防風2錢半
20.4 主治
大便祕澀。
20.5 用法用量
20.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0.7 附註
大潤腸丸(《得效》卷六)。
21 《脾胃論》卷下
21.1 方名
21.2 組成
大黃(去皮)5錢,當歸梢5錢,羌活5錢,桃仁(湯浸,去皮尖)1兩,麻子仁(去皮,取仁)1兩2錢5分。
21.3 功效
21.4 主治
21.5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用白湯送下。
21.6 製備方法
21.7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藥也。歸尾、桃仁潤燥活血,羌活搜風散邪,大黃破結通函,麻仁滑腸利竅,血和風疏,腸胃得潤,則自然通利矣。
22 《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禦五痔方》
22.1 方名
22.2 組成
大黃(溼紙裹煨,銼細)、枳殼(去瓤,麩炒),當歸(去蘆)各等分。
22.3 主治
22.4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白湯送下。
22.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
23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23.1 方名
23.2 組成
凌霄花幹半兩,天臺烏藥半兩,人蔘半兩,皂莢子(炒熟,去粗皮)半兩。
23.3 主治
2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或50丸,至100丸,不拘時候以溫水送下。此方不損氣,以通爲度。
23.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