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舍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頸部腧穴 鍼灸學 中醫學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足陽明胃經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qì shè

2 英文參考

Qìshè ST11[中國鍼灸學詞典]

Shénquè CV8[中國鍼灸學詞典]

qìshè[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1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1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氣舍:1.經穴名;2.經穴別名。

4 經穴名·氣舍

穴位氣舍
漢語拼音Qishe
羅馬拼音Chishe
美國英譯名Energy House
各國代號中國ST11
日本11
法國莫蘭特氏E11
富耶氏
德國M1
英國S11
美國St11

氣舍經穴名(Qìshè ST11)[1]。出《鍼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1]。氣指呼吸之氣,舍即舍宅,穴在氣管旁、有如氣之外舍,故名氣舍[1]。主治咽喉腫痛喘息咳嗽氣喘咽喉炎,咽炎扁桃體炎,喉炎,哮喘百日咳支氣管炎,呃逆癭氣瘰癧頸項強痛頸項強急癭瘤項強喘逆,飲食不下,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核膈肌痙攣消化不良,食難下嚥,食道炎,頸淋巴結結核落枕頸椎病頸項強直等。

4.1 出處

鍼灸甲乙經》:氣舍,在頸直人迎下,挾天突陷者中。

4.2 穴名

氣指呼吸之氣,舍即舍宅,穴在氣管旁、有如氣之外舍,故名氣舍[1]

氣,《說文》:“雲氣也。”《論語·鄉黨》:“屏氣似不息者。”舍,有宅舍之義。《鬼谷子·本經陰符》:“神歸其舍。”此穴在“天突”穴之旁,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陷凹中,爲治氣結、留聚之病的要穴[2]

4.3 所屬部位

[3]

4.4 氣舍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氣舍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4][5]

氣舍位於頸部,人迎穴直下,鎖骨內端上緣,當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凹陷處[6]

氣舍位於頸部,在胸鎖乳突肌區,鎖骨上小窩,鎖骨胸骨端上緣,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中間的凹陷中。正坐仰靠取之[6]

氣舍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氣舍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氣舍穴的位置

氣舍穴的位置

氣舍穴的位置

氣舍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氣舍穴的位置

氣舍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氣舍穴的位置

氣舍穴的位置(肌肉

4.5 氣舍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在鎖骨內側端之上緣,當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取穴

位於頸部,在胸鎖乳突肌區,鎖骨上小窩,鎖骨胸骨端上緣,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中間的凹陷中,正坐仰靠取之[6]

正坐仰靠位,在人迎直下鎖骨內側端上緣,距天突約1.5寸處取穴;或在人迎直下,鎖骨的上緣外取[7]

快速取穴:先找到人迎(正坐,頭微側,從喉結往外側量約2橫指,可感胸鎖乳突肌前緣頸部動脈搏動即是),直下,鎖骨上緣處即是[8]

4.6 氣舍穴位解剖

氣舍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胸骨舌骨肌、頸動脈鞘。有頸前靜脈,深部爲頸總動脈分佈鎖骨神經前支及舌下神經袢支。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內側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除頸叢的皮支外,還有頸外淺靜脈、頸靜脈弓和頸闊肌,該肌由面神經頸支支配。針在胸鎖乳突肌胸骨頭和鎖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入胸骨舌骨肌,並深進至氣管筋膜。在頸根部,胸廓上口的前緣深部,左右側有無名靜脈,在右側靜脈下方,有無名動脈在胸鎖關節的後方分爲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動脈;左側有左頸總動脈(發自主動脈弓)。在這些血管的深面,兩側均有胸膜頂和肺尖,因此切勿深刺

4.6.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8]

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8]

4.6.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神經內側支和頸橫神經分佈;深層有迷走神經乾和頸總動脈經過,並有面神經頸支分佈[8]

布有鎖骨神經前支及舌下神經襻肌支;並有頸前靜脈通過,深層爲頸總動脈[8]

4.7 氣舍穴的功效與作用

氣舍清咽利肺,理氣散結的作用

氣舍有清肺利咽消腫散結的作用[8]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雲:“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諸病源候論》:“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喉痹癭瘤皆爲本穴所主。

4.8 氣舍穴主治病

氣舍穴主治咽喉腫痛喘息咳嗽氣喘咽喉炎,咽炎扁桃體炎,喉炎,哮喘百日咳支氣管炎,呃逆癭氣瘰癧頸項強痛頸項強急癭瘤項強喘逆,飲食不下,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核膈肌痙攣消化不良,食難下嚥,食道炎,頸淋巴結結核落枕頸椎病頸項強直等。

氣舍穴主治咽喉腫痛喘息呃逆癭氣瘰癧頸項強痛[8]

氣舍主治咽喉腫痛頸項強急咳嗽氣喘癭瘤瘰癧[8]

氣舍主要用於治療胸肺及頸項等部疾患:如咽喉腫痛癭氣瘰癧項強喘逆、飲食不下,以及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核咽喉炎、支氣管炎、膈肌痙攣消化不良等[8]

氣舍穴主治癭瘤瘰癧頸項強直咽喉腫痛咳嗽氣喘呃逆,食難下嚥[8]

呼吸系統疾病:咽炎扁桃體炎,喉炎,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

消化系統疾病:食道炎,膈肌痙攣消化不良;

其它:頸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大,落枕頸椎病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8][8][8],局部有酸脹感[8]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8]

4.9.2 灸法

艾炷灸3~5壯,或溫灸5~10分鐘[8]

艾條灸3~5分鐘[8]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10 氣舍穴的配伍

氣舍扶突人迎合谷,有軟堅散結,活血祛瘀作用,主治癭瘤

氣舍扶突人迎,治癭瘤[8]

氣舍中府膻中,治咳喘[8]

氣舍魄戶,治咳逆上氣[8]

4.11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按揉氣舍,每次1~3分鐘,力度適中,可保護肺臟,預防感冒[8]

4.1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肩腫不得顧,氣舍主之。瘤癭,氣舍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咳逆上氣,瘤癭喉痹咽腫頸項強不得回顧。

外臺祕要》:主咳逆上氣,瘤癭氣咽腫,肩腫不得顧,喉痹

4.13 進展研究

針刺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氣舍天突等穴,可使頸圍逐漸縮小,尿碘降低,尿中固醇類物質增加,但對血漿蛋白結合碘,碘131吸收率,血漿膽固醇基礎代謝均無明顯影響[8]

5 經穴別名·氣舍

氣舍經穴別名,即神闕[8][8]。出《鍼灸甲乙經》、《外臺祕要》。

穴位神闕
漢語拼音Shenque
羅馬拼音Shenchueh
美國英譯名Spiritual Shrine
各國代號中國CV8
日本8
法國莫蘭特氏VC8
富耶氏
德國KG8
英國Cv8
美國Co8

神闕經穴[9](shénquē[9]CV8,RN8) 。出《鍼灸甲乙經》。屬任脈[9]。神即神氣,闕即宮門,此穴在臍中,臍爲胎兒氣血運行之要道,如神氣出入之宮門,故名神闕[9]神闕穴主要治療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粘連,臍腹冷痛水腫臌脹便祕脫肛中風脫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瀉水腫虛脫久瀉痢疾,繞臍腹痛便祕,腸癖下血昏厥癇證,婦人血冷不受胎,產後尿閉,癃閉小便不禁五淋疝氣中暑角弓反張泄痢屍厥風癇水腫鼓脹腸炎,產後尿瀦留等。

5.1 神闕穴的別名

臍(《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

臍中(《鍼灸甲乙經》)

氣舍(《外臺祕要》)

臍孔(《千金翼方》)

氣合(《銅人腧穴鍼灸圖經》)

維會(《循經考穴編》)

命蒂(《經穴纂要》雲出《危證簡便》)

5.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臍一穴。《外臺祕要》:臍中神闕穴也,一名氣舍

5.3 穴名

神即神氣,闕即宮門,此穴在臍中,臍爲胎兒氣血運行之要道,如神氣出入之宮門,故名神闕[9]

神,指人之元神與臍神。《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說苑·修文》:“神者,天地之本而萬物之始也。”闕,宮闕,門觀,又同缺,空的意思。神闕意爲元神出入之處與所居之宮闕,臍神亦指人身之元神。《黃庭內景經》注:“臍中太乙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崑崙,一名特樞。”臍爲腹之缺,故神闕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本穴在臍,臍爲先天之結蒂,又爲後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尚存。在內景接近大小二腸,大腸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兩腸懼關於化,即大而化之之謂神也。《道藏》曰:“神者,變化之極也”,故名之以神。闕爲中門,出入中門,示顯貴也。人身以神志爲最貴,本穴爲心腎(心藏神腎藏志)交通之門戶,故稱神闕。穴當臍孔,臍爲先天之結蒂,是處胎生之時,連繫臍帶,以供胎兒營養,故又名爲命蒂[9]

5.4 所屬部位

臍中[10]

5.5 神闕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10]

神闕穴位於臍區,臍中央。仰臥取穴[10]

神闕穴位於臍正中[11]

神闕穴在任脈的位置

神闕穴在臍中的位置

神闕穴的位置

神闕穴在臍中的位置

神闕穴的位置

神闕穴在臍中的位置(肌肉

神闕穴的位置

神闕穴在臍中的位置(內臟

5.6 神闕穴的取法

仰臥,於臍窩中點取穴

神闕穴位於臍區,臍中央。仰臥取穴[11]

仰臥位,於肚臍正中取穴[12]

5.7 神闕穴位解剖

神闕穴下爲皮膚結締組織、壁腹膜。淺層主要有第十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結締組織→壁腹膜[12]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0肋間神經前皮支分佈;深層有第10肋間神經和腹壁上、下動脈吻合分佈[13]

5.8 神闕穴的功效與作用

神闕穴具有溫陽救逆、利水固脫的功效。

神闕穴有回陽固脫、健運脾胃等作用[13]

神闕穴位臍中,乃人體生命之門,灸之溫陽救逆、開竅醒神,用於治療中風脫證四肢厥冷、屍厥[14]

臍位於上、下焦之樞,臨近胃腸,所以神闕穴又有健脾和胃、理腸止瀉之功,可治療腹痛水腫久瀉脫肛[14]

神闕穴屬任脈,近於下焦,故可治療小便不禁、產後尿閉、婦女不孕[14]

神闕穴具有回陽固脫、健運脾陽的作用,施以灸法善治真陽衰敗之虛脫證及中焦虛汗之證[14]

神闕穴有回陽救逆開竅復甦、利水固脫之功。主治水腫腸鳴泄利,繞臍痛,脫肛癇證[14]

5.9 神闕穴主治病

神闕穴主要治療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粘連,臍腹冷痛水腫臌脹便祕脫肛中風脫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瀉水腫虛脫久瀉痢疾,繞臍腹痛便祕,腸癖下血昏厥癇證,婦人血冷不受胎,產後尿閉,癃閉小便不禁五淋疝氣中暑角弓反張泄痢屍厥風癇水腫鼓脹腸炎,產後尿瀦留等。

神闕穴主要治療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粘連、臍腹冷痛水腫臌脹便祕脫肛中風脫症、四肢厥冷、休克[14]

神闕穴主治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14]

神闕穴主治久瀉痢疾,繞臍腹痛脫肛便祕,腸癖下血昏厥虛脫癇證;婦人血冷不受胎,產後尿閉;癃閉小便不禁五淋水腫疝氣四肢厥冷,中暑中風脫證角弓反張[14]

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五淋,婦人血冷不受胎,中風脫證屍厥角弓反張風癇水腫鼓脹腸炎痢疾,產後尿瀦留。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禁刺[14]

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針[14]

鍼灸甲乙經》: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惡瘍遺矢者,死不治。

證治準繩》:“按臍爲神闕穴,禁針之所。”

5.10.2 灸法

宜灸。

多用艾條艾炷隔鹽灸[14]

溫灸隔鹽灸[14]

可灸,強身保健可用隔鹽或隔姜灸[14]

神爲一身主宰,應變無窮,即變化無極之意也。人苟無神,則全身無主,而成不知不覺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爲陽居陰位,故喜熨灸而忌針刺。凡屬揮霍繚亂,有幹神明外感急證,本穴主之,但以灸熨爲佳。按摩者,轉運此穴,可以通暢矢氣消化水谷。《道藏》謂:“臍爲後天之氣舍。”故又名本穴爲“氣舍”。因足陽明經更有氣舍,故本穴只稱神闕而不稱氣舍[14]

5.11 神闕穴的配伍

神闕穴配灸天樞大腸俞治慢性腸炎[14]

神闕穴配灸足三裏痢疾[14]

神闕穴配灸百會關元虛脫[14]

神闕關元,有溫補腎陽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腸鳴腹痛

神闕百會膀胱俞,有昇陽舉陷,回陽固脫作用,主治脫肛

神闕石門,有溫陽利水通經行氣作用,主治大腹水腫小便不利

神闕石門天樞氣海,治少腹疝氣[14]

神闕拔罐,配刺天樞足三裏,治泄瀉

神闕足三裏,治腸鳴腹痛[14]

神闕關元重灸,治中風脫證[14]

神闕水分氣海,治繞臍痛[14]

神闕配灸三陰交,治五淋[14]

5.1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惡瘍遺矢者,死不治。

鍼灸甲乙經》:水腫大平臍,灸臍中,無理不治。腸中常鳴,時上衝心,灸臍中絕子,灸臍中,令有子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泄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水腫鼓脹,腸中鳴,狀如流水聲,久冷傷憊,可灸百壯。

鍼灸大成》:主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敗臟腑泄利不止,水腫鼓脹腸鳴,狀如流水聲,腹痛繞臍,小兒奶利不絕,脫肛風癇角弓反張

類經圖翼》:主治陰證傷寒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憊,腸鳴泄瀉不止,水腫鼓脹,小兒乳痢不止,腹大,風癇角弓反張脫肛。婦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脫胎。

類經圖翼》:故神闕之灸,須填細鹽,然後灸之以多爲良,若灸之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若灸少,則時或暫愈,後恐復發,必難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臍,乃不宜灸。

萬病回春》:治陰證冷極,熱藥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腎囊縮入,牙關緊急,死在須臾,用大艾炷臍中,預將蒜搗汁擦臍上,後放艾多灸之。

神灸經綸》:凡卒中風者,此穴最佳。羅天益雲:中風服藥,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爲良。蓋不惟追散風邪,宣通血脈,其於回陽益氣之功,真有莫能盡述者。

醫宗金鑑》:主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又治產後腹脹小便不通小兒脫肛等證。

5.13 神闕穴研究進展

5.13.1 鎮痛作用

艾灸神闕對治療關節炎和緩關節疼痛療效明顯。對弗氏佐劑誘發的關節炎大鼠,觀察艾灸關節腫脹程度、炎症病理過程及血漿分子物質含量的影響,發現艾灸神闕”後,關節周圍軟組織壞死情況、炎症反應程度均比較輕,血漿內中分子含量明顯低於對照組。[14]

5.13.2 微量元素的影響

有人艾灸神闕,對老年人頭髮中的錳、鋅、鈣等進行測定,結果表明,艾灸可使老年人發錳的含量顯著增高,鋅、鈣的含量也有顯著增加,發現銅、鐵雖有增加,但無統計學意義。[14]

5.13.3 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艾灸神闕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對老年人保健灸2個月前後免疫功能進行測定,結果顯示保健灸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提高T淋巴細胞數值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的形成率,差異顯著;並能提高體液免疫功能,使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含量顯著增加。[14]

現代研究表明,隔鹽灸神闕,可提高正常小鼠脾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水平,鍼灸神闕穴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14]

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之內迅速升高,72小時和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時間。

5.13.4 治療五更瀉

中藥外敷神闕穴,取肉桂雞內金各3g,硫磺枯礬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新鮮蔥頭3~5節,搗爛,加醋共調成糊狀,平攤於神闕,用紗布覆蓋,每次敷2小時,每日1次。

5.13.5 治療慢性腹瀉

藥餅灸,取丁香肉桂甘松山柰等分,加入適量麪粉,用溫水合成藥餅(用針將藥餅刺數孔),藥餅神闕上,再將雞蛋大小艾絨藥餅上,灸3~5壯,次日按原裝,並加灸中脘穴即可。

5.13.6 治療產後尿瀦留

將鹽炒黃填入神闕穴,再將蔥壓成0.3cm餅狀置鹽上,將艾炷置餅上,灸1~4壯。

5.13.7 治療皮膚瘙癢

隔藥灸神闕,取紅花桃仁杏仁、生梔子各等量研細填神闕,每日1次,即可取得較好療效。

5.13.8 治療蕁麻疹

閃罐法,每日1次,可連續治療3次。

5.13.9 治療關節炎

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發現其炎症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5.
  2.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1.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2.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71.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1.
  10. ^ [10]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11.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7.
  12.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5.
  13.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14.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