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症狀體徵
含有這種毒素的魚在外觀上不易被辨認,因此臨牀症狀的輕重取決於這種魚類所含組胺的多少及食用這種魚的數量而定,食用的少可無何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微的面部紅斑,易被忽視,食用量大者可在食用過程中有苦澀、辛辣或刺舌的感覺。在食用後半小時至1h內(亦有短至幾分鐘到十幾分鍾者),在面、頸、軀幹及上臂出現大片境界不清紅斑,類似醉酒及日曬紅斑,同時出現眼結膜充血、頭痛、口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心悸或有眩暈、牙齦及咽喉部灼熱、血管性水腫或蕁麻疹的表現,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和心血管功能障礙。
8 病理生理
這類魚魚肉中含有過量的組胺和組胺酸及一些結構尚不清楚、藥理作用類似組胺的化學物質,這種毒素是一種混合性的耐熱物質,一般烹調加熱也不易將這種毒素破壞去除。
這種毒素是在魚死後,經細菌脫羧作用產生的毒性物質,往往是在不適當的冷凍和貯藏過程中產生的,因此食用後出現的臨牀症狀並不是細菌的毒素作用,亦不是機體變態反應,而是由於魚肉中過量的組胺物質引起的,檢測這種魚中的組胺物質要高於一般魚類數倍。
9 診斷檢查
在食用這類魚後不久出現的上述症狀及暫時性、一過性的病程要考慮有本病的可能。測定患者的尿、血中組胺的含量高於正常人,但要和飲酒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皮膚潮紅相鑑別,需要鑑別的有:
(1)類癌綜合徵 又稱均Bjork綜合徵。是由於類癌瘤及轉移性分泌的活性物質所引起的內分泌代謝綜合徵。臨牀上可出現陣發性潮紅、腹瀉、腹痛、哮喘和心臟瓣膜病變,和食用該魚無關。
(2)潰瘍性胰島細胞瘤綜合徵(Zollingel-Euison綜合徵)多見於30~50歲男性。90%的患者有消化道潰瘍,可有嘔血、黑便、嘔吐、腹痛、腹瀉,有時出現皮膚潮紅,多見於非β細胞胰島瘤或並有其它內分泌瘤的病人。
(3)嗜鉻細胞瘤 病人常有高血壓,感心悸、頭痛、多汗、手足發麻無力或有胸悶、呼吸困難、腹痛、嘔吐、視物模糊、面色蒼白,常呈陣發性的發作。
(4)藥物性皮膚潮紅 如使用過量的阿托品類藥物可出現口乾、心動過速、皮膚乾燥、呼吸急促、煩躁不安、譫妄、驚厥,皮膚出現潮紅。
(5)化學性的皮膚潮紅 如食用過多或變質的青菜,可出現亞硝酸鹽中毒的症狀。表現脣、指甲、面部發紺,四肢冷、脈快、精神不振、嗜睡、頭暈、頭痛、腹痛、腹瀉、嘔吐,嚴重者可心律不齊、肺水腫、呼吸困難、驚厥或休克,常出現皮膚潮紅。
11 預後及預防
儘可能不喫或少喫這類冷凍魚或鯖魚類加工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