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qianghuo shengshi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羌活勝溼湯同名方劑約有十一首,其中《內外傷辨惑論》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羌活6g、獨活6g、藁本3g、防風3g、炙甘草3g、川芎3g、蔓荊子2g,具有祛風勝溼之功效,主治風溼在表證,本方爲治療風溼在表的常用代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風溼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痛等屬風溼在表者。
4 《內外傷辨》卷中方之羌活勝溼湯
4.1 別名
4.2 組成
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炙)、藁本、防風、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1]。
羌活6g、獨活6g、藁本3g、防風3g、炙甘草3g、川芎3g、蔓荊子2g[2]
4.3 功能主治
《內外傷辨》卷中方之羌活勝溼湯具有祛風勝溼之功效。主治風溼在表證。症見頭痛頭重,一身盡痛,難以轉側,惡寒微熱,苔白脈浮[2]。外傷於溼,鬱於太陽,肩背痛,脊痛項強,脈浮;邪在少陽、厥陰,臥而多驚。
4.4 用法用量
上㕮咀,都作一服[2]。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食前去滓大溫服[2]
4.5 加減
如經中有寒溼,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漢防己5分,輕者附子5分,重者川烏5分。
4.6 使用注意
風溼熱及素體陰虛者應慎用。若下部之溼,當於利水法中求之,非本方所宜。[2]
4.7 方解
本方所治之證多系汗出當風,或久居潮溼之地,風溼之邪着於肌表所致。邪中於表,當從表解,使風溼之邪隨汗而去,故治以祛風勝溼之法。方中以羌活、獨活爲君,羌活能祛上部風溼,獨活善於祛下部風溼,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風溼,舒利關節而通痹。以防風、藁本爲臣,祛太陽經風溼,且止頭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風止痛;蔓荊子祛風善治頭痛,與羌活、藁本、川芎同用,止痛作用尤爲顯著。炙甘草制諸藥之峻,調藥和中。[2]
4.8 臨牀運用
1.本方爲治療風溼在表的常用代表方劑。凡臨牀上出現以頭痛頭重、一身盡痛、難以轉側、惡寒微熱、苔白脈浮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寒溼重者,見身重尤以腰部沉重較甚者,加防己、附子,重者加制川烏;溼熱身重,關節熱痛,加蒼朮、黃柏、薏苡仁、防己等清熱除溼。
3.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風溼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痛等屬風溼在表者。
4.9 各家論述
1.《醫方考》:《經》曰:風勝溼。故用羌、防、藁、獨、芎、蔓諸風藥以治之,以風藥而治溼,如卑溼之地,風行其上,不終日而溼去矣;又曰無竅不入,惟風爲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可。用甘草者,以風藥悍燥,用以調之,此之謂有制之兵也。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風能勝溼。如物之溼,風吹則幹。羌、獨、防、藁、芎、蔓皆風藥也,溼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溼從汗出,則諸邪散矣。藁本專治太陽寒溼;荊、防善散太陽風溼;二活祛風勝溼,兼通關節;川芎能升厥明清氣,上治頭痛;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爲陽,氣味甘平,發中有補也。
4.10 附註
通氣防風湯(《醫學發明》卷五)、通氣防風散(《普濟方》卷九十七)、勝溼湯(《醫級》卷七)。
4.11 歌訣
羌活勝溼草獨芎,蔓荊蒿本加防風;溼邪在表頭腰痛,發汗升陽經絡通。[2]
4.12 出處
5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羌活勝溼湯
5.1 處方
羌活、獨活,各二錢。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各一錢。甘草(炙半錢)。
5.2 功能主治
方賢着《奇效良方》之羌活勝溼湯主治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5.3 用法用量
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食後溫服。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溼熱也,加黃櫱一錢、附子半錢、蒼朮二錢。
5.4 出處
7 《傷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勝溼湯
7.1 組成
7.2 功效主治
《傷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勝溼湯具有表裏分消,散風勝溼之功效。主治風溼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風溼相搏,身腫身痛,小便不利。
7.3 加減
7.4 出處
《傷寒大白》卷二
9 《古今醫鑑》卷四方之羌活勝溼湯
9.1 組成
羌活7分,獨活7分,防風5分,升麻5分,柴胡5分,藁本1錢,蒼朮1錢,川芎8分,蔓荊子8分,甘草5分。
9.2 主治
9.3 用法用量
9.4 製備方法
上銼一劑。
9.5 出處
《古今醫鑑》卷四
10 《扶壽精方》之羌活勝溼湯
10.1 組成
羌活1錢半,獨活1錢半,炙甘草1錢,南川芎1錢,藁本1錢,蔓荊子1錢,防風1錢,酒炒黃芩1錢,米泔蒼朮1錢。
10.2 主治
10.3 用法用量
10.4 出處
《扶壽精方》
11 《普濟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勝溼湯
11.1 組成
炙甘草3分,黃耆7分,生甘草5分,生黃芩3分,酒黃芩3分,人蔘2分,羌活2分,防風2分,藁本2分,獨活2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細辛半錢,升麻半錢,柴胡半錢,薄荷1分。
11.2 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勝溼湯具有去溼瀉熱之功效。主治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或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俱衰,胃中真氣已竭,陰火亦衰,無汗皮燥,甚者溼衰燥旺,四時無汗。
11.3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大盞,煎至1盞半,入細辛以下較清四味,再上火煎至1盞,去滓熱服。
11.4 臨牀應用
溼熱汗出:張耘夫,已酉閏二月盡,天寒陰雨,寒溼相雜,緣官事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病解之後,汗出不止,沾濡數日,惡寒,重添厚衣,心胸間時作煩熱,頭目昏憒上壅,食少減。此乃胃中陰火熾盛,與外天雨之溼氣峻熱,兩氣相合,令溼熱大作,汗出不休,兼見風邪。以助東方甲乙之風藥去其溼,以甘寒瀉其熱,羌活勝溼湯主之。一服而止,諸證悉去。
11.5 出處
《普濟方》卷一四七
13 《壽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勝溼湯
13.1 方名
13.2 組成
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甘草5分,白朮1錢,防己1錢,黃耆1錢。
13.3 主治
《壽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勝溼湯主治脾胃受溼,身重倦怠好臥,背脊痛,項強似折,頂似拔,上衝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13.4 用法用量
13.5 加減
如經中有溼熱而見身重,腰沉沉然,加黃柏1錢,大附子5分,蒼朮2錢。
13.6 製備方法
上銼一劑。
13.7 出處
《壽世保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