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理論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qiáng huà lǐ lùn

2 英文參考

reinforcement theory

3 註解

強化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是美國新行爲主義心理學家B.F.斯金納在《語言行爲》一書中提出的言語學習理論。這一理論以對動物進行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爲基礎,認爲兒童獲得言語主要靠後天學習,也與學習其它行爲一樣,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來實現的。言語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建築在由環境引起的聲音和聲音連結的選擇性強化的基礎上。如嬰兒在咿呀學語時,父母或其他人總是高興地對着他們咿呀作答,就強化了他們的言語行爲;當嬰兒發出接近成人的語音時,成人又會對這些發音強化,使這些聲音逐漸在兒童發聲中佔優勢,於是嬰兒就逐漸從沒有含義的咿呀學語過渡到富有意義的言語。E.L.桑代克把這種學習稱爲"咿呀學語僥倖成功"。強化論者莫勒(O.H.Mowrer)認爲,兒童是通過模仿-強化的模式來學習語言的。兒童模仿成人的發聲常常與需要得到滿足和愉快相聯繫,模仿就得到強化強化理論還認爲,兒童掌握語言結構是按照刺激-反應的公式產生的行爲兒童可通過一類言語反應的類化建立起某種語言結構與言語反應類別之間的聯繫。如一個孩子習得了"寶寶的鞋"、"寶寶的糖"、"寶寶的槍"這類反應後,他就理解了並能使用"寶寶的--"這種語言結構,以後能把新詞填入已習得的這個語言結構中去。言語的學習強化理論強調後天學習在言語中發展中的作用,有可取之處。但強化理論不能充分說明兒童理解和使用語言的驚人的情況下爲何能正確掌握語言的規律。強化理論只強調外部影響而忽視了兒童是一個積極的主體,從而抹煞了兒童言語發展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