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癰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pí yōng

2 註解

脾癰   病名。發於脾經之癰疽。   ①指位於章門穴處的癰,因章門穴爲脾經募穴,故名。《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八:“章門隱隱有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多因過食生冷兼內蘊溼熱,或瘀血瘀滯脾經而成。證見腹脹咽乾小便短澀。治宜利下攻瘀,用大黃湯赤豆苡仁湯二方合用,腹脹消後再用六君子調理。餘可參見胃癰條。   ②指發於肩貞臑俞二穴之外癰,出《外科啓玄》卷五。外治敷貼用藥參見外癰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