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正虛邪戀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瘧疾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uè jí ·zhèng xū xié liàn zhèng

2 英文參考

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lingering pathogen due to vital qi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瘧疾·正虛邪戀證(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lingering pathogen due to vital qi deficiency[1])是指正虛邪戀,以遇勞即發,反覆發作,寒熱不清,脅下痞塊,神倦乏力,面黃肌瘦,懶言氣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瘧疾證候[1]

4 瘧疾·正虛邪戀證病因病機

久瘧不愈,由實轉虛氣血虧耗,正虛邪戀,甚則血瘀痰凝,脅下結塊,形成瘧母[2]

諸病源候論·勞瘧候》:“凡瘧,積久不瘥者,則表裏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疾雖暫間,小勞便發。”

5 瘧疾·正虛邪戀證症狀

瘧疾·正虛邪戀證患者瘧疾遷延日久,每遇勞累輒易發作,發時寒熱較輕,面色蒼白萎黃,倦怠乏力,懶言氣短,納少,形體消瘦,遇勞則復發瘧疾,反覆發作,寒熱不清,脅下痞塊,自汗心悸舌質淡苔少,脈細無力[3][3][4]

6 證候分析

瘧邪久留,氣血耗傷:瘧疾日久,氣血耗傷,加之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致倦怠乏力短氣懶言,食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自汗心悸瘧疾日久,正氣虧虛,而瘧邪未除,若遇過度勞累,傷耗正氣,則易復發瘧疾寒熱不清,而成勞瘧。若久瘧不愈,氣機鬱滯,血行不暢,瘀血痰濁結於脅下,形成痞塊,則爲瘧母。舌脈亦爲正氣虧虛之象。[4][4]

7 瘧疾·正虛邪戀證的治療

7.1 方藥治療

[4]

7.1.1 治法

瘧疾·正虛邪戀證治宜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7.1.2 方藥

瘧疾·正虛邪戀證可用何人飲[備註]何人飲(《景嶽全書》):何首烏人蔘當歸陳皮生薑加減治療。方中以人蔘益氣扶正制何首烏當歸補益精血陳皮生薑理氣和中。在瘧發之時,加青蒿常山祛邪截瘧

7.2 鍼灸治療

[4]

7.2.1 治法

瘧疾·正虛邪戀證治宜調補氣血,破瘀散結

7.2.2 選穴

督脈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脾俞章門痞根足三裏三陰交太沖陶道

7.2.3 隨證配穴

失眠者,加神門三陰交脅肋疼痛者,加支溝陽陵泉

7.2.4 刺灸方法

針用補法,針後加灸。

7.2.5 方義

脾俞太沖,一俞一原,健脾疏肝益氣養血足三裏三陰交補中益氣活血散瘀。痞根章門爲局部近取,可軟堅化積,消痞散結。陶道以祛邪治瘧而去寒熱

7.3 食療

[4]

7.3.1 治法

瘧疾·正虛邪戀證治宜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7.3.2 推薦食材

瘧疾·正虛邪戀證患者建議食用人蔘黃芪白朮大棗何首烏當歸白芍鱉甲等。

7.3.3 推薦食療

I.黃芪豬蹄湯豬蹄1只,黃芪30g。把豬蹄用慢火煮6小時,晾涼,然後把上面的油去掉,加入黃芪再煮半小時,撈出黃芪,喫肉喝湯。

2.烏龜湯:將500g左右的烏龜一隻宰殺後,加適量水煮熟,以食鹽調味,食肉喝湯。每天一次,治癒爲度。

3.首烏雞:烏雞半隻,何首烏30g。藥材沖洗後,以紗布袋裝好,即爲首烏藥包。烏雞洗淨,切塊,入開水中煮5分鐘,取出洗淨備用。陶鍋內入雞塊、首烏藥包、調味料(何首烏豬肉、血、無鱗魚、蔥、蒜,惡蘿蔔)及水適量,以大火煮開,再改小火煮至熟爛(約半小時),去首烏藥包,食肉喝湯,每日2次。

8 關於瘧疾

瘧疾(malaria[4][5])爲病名[6][7]。見《太平聖惠方》卷七十四。《黃帝內經素問》稱瘧、痎瘧;《金匱要略方論》稱瘧病[7]。俗稱打擺子[7]瘧疾是指感染瘧原蟲、瘴毒或風寒暑溼之氣,以往來寒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反覆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爲主要表現的疾病[7][7]。多發於夏秋季節[7]。發作時,寒熱往來的稱“正瘧”;但寒不熱的稱“牝瘧”;但熱不寒的稱“癉瘧”;熱多寒少的稱“溫瘧”;發於嶺南寒熱不清的稱“瘴瘧”;久瘧不愈脅下有痞塊的稱“瘧母[7]

瘧疾的治療除服用辨證用藥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並可用針刺及穴位敷貼[7][8]鍼灸治療間日瘧,不僅能控制症狀,而且能使瘧原蟲檢查轉陰。但惡性瘧疾病情危重者,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現代醫學瘧疾多屬本病正瘧範疇,有時也似溫瘧[8]

詳見瘧疾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3-55.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2-226.
  4. ^ [4]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87-89.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7.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7.
  8. ^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71—2015 寄生蟲病診斷名詞術語[Z].2015-09-171107.

治療瘧疾·正虛邪戀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治療瘧疾·正虛邪戀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