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疫毒侵襲證

瘴瘧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瘧疾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uè jí ·yì dú qīn xí zhèng

2 英文參考

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epidemic toxin invas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瘧疾·疫毒侵襲證(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epidemic toxin invasion[1])是指疫毒侵襲,內擾心神,以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頭痛面赤,煩渴飲冷,甚則神昏譫語痙厥舌紅絳,苔黑垢,脈洪數; 或寒甚熱微,或寒戰無熱,渴不欲飲,或嘔吐泄瀉,或神昏不語,苔白膩,脈弦等爲常見症的瘧疾證候[1]

瘴瘧包括熱瘴冷瘴和啞瘴[2]

4 熱瘴

熱瘴(pyrexic miasma[2])是指以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出汗,肢體煩疼,面紅目赤,煩渴飲冷,胸悶嘔吐便祕尿赤,頭痛神昏譫語痙厥,躁狂不寧,或有黃疸舌紅絳,或有黑苔,脈洪數或弦數等爲常見症的瘴瘧[2]

4.1 症狀

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頭痛劇烈,抽搐,肢體煩疼,面紅目赤胸悶嘔吐,煩渴飲冷,大便祕結小便熱赤,甚至神昏譫語舌質紅降,苔黃膩或垢黑,脈洪數或弦數[3][4]

4.2 證候分析

瘴毒內盛,熱陷心包:瘴毒瘧邪侵入人體,由於素體陽盛,或熱重於溼,或溼從熱化熱毒內鬱,矇蔽心神而發爲熱瘴。由於熱盛於內,故熱盛寒微,或壯熱不寒,肢體疼痛熱毒上蒸,則頭痛,面紅目赤熱毒內蘊中焦,致使胃氣上逆,故胸悶嘔吐。熱盛津傷,故煩渴喜飲,大便祕結。熱移膀胱,則小便熱赤。熱毒上蒙心竅神明失司,故神昏譫語舌紅絳,苔黃膩或垢黑,脈洪數或弦數,均爲熱毒內盛之象。[4][4]

4.3 熱瘴的方藥治療

[4]

4.3.1 治法

解毒除瘴,清熱保津。

4.3.2 方藥

可用清瘴湯[備註]清瘴湯驗方):青蒿柴胡茯苓知母陳皮半夏黃芩黃連枳實常山竹茹益元散加減。方中黃芩黃連知母柴胡清熱解毒青蒿常山祛邪除瘴;竹茹枳實半夏陳皮茯苓清膽和胃益元散清暑利溼安神壯熱不寒者,可加石膏清熱瀉火。熱盛津傷,口渴心煩舌紅少津者,加生地、玄蔘石斛玉竹神昏譫語者,急用紫雪丹[備註]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蔘甘草朴硝硃砂麝香、黃金、硝石至寶丹[備註]至寶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硃砂麝香安息香、金銀箔犀角牛黃琥珀雄黃玳瑁龍腦清心開竅

4.4 熱瘴的飲食療

[4]

4.4.1 治法

解毒除瘴,清熱保津。

4.4.2 推薦食材

知母、銀花、玄蔘石斛玉竹牡丹皮赤芍龜甲鱉甲等。

4.4.3 推薦食療

1.西瓜汁茶(《中醫傳染病學》):新鮮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頻服

2.玄蔘玉竹飲:玄蔘15g,玉竹15g。上二味,煎湯飲,每日2次。

5 冷瘴

冷瘴(algid miasma[4])又稱寒瘴[5]。是指以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或嘔吐腹瀉,甚則神昏不語,舌淡,苔白厚膩,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瘴瘧[5]

5.1 症狀

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或嘔吐腹瀉,甚則形寒肢冷、經脈拘急嗜睡不語、神志昏蒙,苔白厚膩,脈弦[5][5]

5.2 證候分析

瘴毒內盛,溼濁矇蔽心竅:感受瘴毒瘧邪,而素體陽虛,或溼重於熱,或溼從寒化,以致瘴毒溼濁壅閉,寒溼內盛,矇蔽心神而發爲冷瘴寒溼壅閉,陽氣鬱遏不能宣達,故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寒溼內困脾胃,升降失司,運化失調,故嘔吐腹瀉。瘴毒溼濁矇蔽心竅神明失司,故神昏不語。苔白膩,脈弦,爲寒溼內阻之象。[5][5]

5.3 冷瘴的方藥治療

[5]

5.3.1 治法

解毒除瘴,芳化溼濁。

5.3.2 方藥

可用加味不換金正氣散[備註]正氣散加味不換金正氣散)(驗方):厚朴蒼朮陳皮甘草藿香佩蘭草果半夏檳榔、菖蒲、荷葉。方中以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藿香半夏佩蘭荷葉健脾理氣燥溼化濁;檳榔草果截瘧理氣除溼;菖蒲豁痰宣竅。瘴毒溼濁,矇蔽心竅而見神昏不語者,可加服蘇合香丸[備註]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白朮青木香犀角香附硃砂訶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撥、蘇合香油、燻陸香、冰片芳香開竅

5.4 冷瘴的飲食療

[5]

5.4.1 治法

解毒除瘴,芳化溼濁。

5.4.2 推薦食材

蒼朮厚朴花陳皮藿香佩蘭荷葉草果等。

5.4.3 推薦食療

1.燻氣妙方:鮮胡荽50g,紫蘇葉藿香各3g,陳皮砂仁各6g。煎沸後傾入大壺內,將壺嘴對準患者鼻腔,令吸其氣。

2.蒼藿茶:蒼朮10g,藿香10g,炙甘草10g,茯苓10g。將蒼朮藿香炙甘草茯苓放入杯中,沖人沸水,浸泡20~30分鐘後飲用,飲後可再加沸水沖泡,沖泡3次爲宜,每日2次。

3.厚朴花茶:厚朴花6g,橘皮3g,草果3g。將厚朴花橘皮草果打碎,放入杯中,衝入沸水,浸泡20~30分鐘後飲用,飲後可再加沸水沖泡,沖泡3次爲宜,每日2次。

6 啞瘴

啞瘴即啞瘴喉風[6]啞瘴喉風喉風合併口不能言牙關不開者,故名[6]。又叫啞喉風啞瘴風[6]。《瘡瘍經驗全書》卷一:“此啞瘴者,風痰犯於咽膈之間,以此口不能言牙關不開。急用蟾酥(丸)磨水滴入鼻孔即開。”

6.1 啞瘴的病因症狀

多由肺胃蘊熱,積久生痰,復感外邪,致痰熱相搏,湧塞咽膈之上而成[6]。症見咽喉腫塞疼痛,湯水難嚥,牙關緊急口不能言[6]。《醫宗金鑑》卷六十六:“啞瘴喉風腫痛咽,牙關緊急不能言,風痰湧塞咽膈上,火盛生痰風搏源。”

6.2 啞瘴的方藥治療

啞瘴治宜疏風清熱、祛痰消腫[6]。用蟾酥丸或雄解毒丸溶化後,將藥汁滴入鼻內,使之達於咽喉,內服黃連溫膽湯清咽利膈湯等加減[6]

7 關於瘧疾

瘧疾(malaria[6][7])爲病名[8][9]。見《太平聖惠方》卷七十四。《黃帝內經素問》稱瘧、痎瘧;《金匱要略方論》稱瘧病[9]。俗稱打擺子[9]瘧疾是指感染瘧原蟲、瘴毒或風寒暑溼之氣,以往來寒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反覆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爲主要表現的疾病[9][9]。多發於夏秋季節[9]。發作時,寒熱往來的稱“正瘧”;但寒不熱的稱“牝瘧”;但熱不寒的稱“癉瘧”;熱多寒少的稱“溫瘧”;發於嶺南寒熱不清的稱“瘴瘧”;久瘧不愈脅下有痞塊的稱“瘧母[10]

瘧疾的治療除服用辨證用藥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並可用針刺及穴位敷貼[10][11]鍼灸治療間日瘧,不僅能控制症狀,而且能使瘧原蟲檢查轉陰。但惡性瘧疾病情危重者,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現代醫學瘧疾多屬本病正瘧範疇,有時也似溫瘧[11]

詳見瘧疾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6.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2-226.
  4. ^ [4]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87-89.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9.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6.
  7.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7.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7.
  10. ^ [10]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3-55.
  11. ^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71—2015 寄生蟲病診斷名詞術語[Z].2015-09-17110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