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iú bàng zǐ sǎn

2 概述

牛蒡子散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九首。

3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六方之牛蒡子散

3.1 組成

炒牛蒡子一兩,炙甘草一分[1]

3.2 治法

上藥爲末[1]

3.3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煎,細細含咽[1]

3.4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六方之牛蒡子散主治口瘡久不瘥[1]

4 普濟本事方》卷三方之牛蒡子散

4.1 別名

牛蒡子湯牛蒡散

4.2 組成

炒牛蒡子三兩,炒豆豉羌活各一兩,乾地黃二兩半,黃芪蜜炙)一兩半[1]

牛蒡子3兩(隔紙炒),新豆豉(炒)1兩,羌活1兩(去蘆),幹生地黃2兩半,黃耆1兩半(蜜炙)。

4.3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1]

4.4 主治

普濟本事方》卷三方之牛蒡子散主治風熱歷節,手指赤腫麻木,甚則肩背兩膝腫痛,遇暑熱大便祕即作。[1]

4.5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空腹食前白開水送下,日三次[1]

4.6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牛蒡子氣味苦辛平微寒,入手太陰、手足陽明引經之藥;新豆豉氣味苦寒,入手足太陰陽明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善能利水;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手足少陰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此治歷節久而四肢四末皆病,將成厲風,疼痛不休者,氣血藥中兼以散邪利溼,乃古人思患預防之意也;術於此者,不可不察焉。

4.7 附註

牛蒡子湯(《赤水玄珠》卷十二)、牛蒡散(《丸丹膏散集成》)。

5 證治準繩·幼科》集七方牛蒡子散

5.1 組成

牛蒡子梔子甘草芒硝鬱金各半兩,枳殼麩炒)、冰片各半錢[1]

5.2 製法

上藥爲細末[1]

5.3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薄荷水調下[1]

5.4 功能主治

證治準繩·幼科》集七方牛蒡子散主治小兒心脾壅熱,多涎。[1]

6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一方之牛蒡子散

6.1 處方

牛蒡子90克(微炒)羚羊角屑30克 檳榔30克 郁李仁60克(湯浸,去皮、尖,微炒)青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30克(銼碎,微炒)

牛蒡子3兩(微炒),羚羊角屑1兩、檳榔1兩,郁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6.2 製法

上藥搗細羅爲散。

6.3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一方之牛蒡子散主治熱毒上攻,頭面煩熱大便不暢。

6.4 用法用量

每次6克,以溫酒調下,不計時候,以利爲度。

6.5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一

7 醫便》卷四方之牛蒡子散

7.1 組成

牛子1錢,連翹7分,黃連7分,玄蔘7分,甘草5分,荊芥5分,防風5分,紫草5分,川芎6分,當歸6分,赤芍6分,生地黃6分,犀角(銼末)3分。

7.2 功效主治

醫便》卷四方之牛蒡子散功能熱毒。主治痘出毒熱不解。

7.3 用法用量

用水1鍾,煎7分服

8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一方之牛蒡子散

8.1 組成

牛蒡子(炒)。

8.2 功效主治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一方之牛蒡子散功在疏風解毒。主治小兒冬有非時之暖,及春月天氣喧暖,或肥甘厚味太過,重衣厚帛太多,傷皮膚,蒸血脈瘡瘍發黃

8.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煎服。

8.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9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方之牛蒡子散

9.1 組成

牛蒡子1兩(微炒),白礬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歸半兩(銼,微炒),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9.2 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方之牛蒡子散主治大腸風毒所攻,肛門赤痛,令人煩熱,坐臥不安

9.3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9.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0 太平聖惠方》卷四十八方之牛蒡子散

10.1 組成

牛蒡子1兩(微炒),木香1兩,當歸1兩,京三棱1兩(炮裂,銼),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檳榔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10.2 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方之牛蒡子散主治息賁氣,令人喘咳,心腹脹滿,脅下疼痛

10.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食前服;生薑橘皮湯下亦可。

10.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1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方之牛蒡子散

11.1 組成

牛蒡子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川消半兩,鬱金半兩,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

11.2 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方之牛蒡子散主治小兒心脾壅熱,多涎。

11.3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用薄荷溫水調下,不拘時候。

11.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入龍腦半錢,同研令勻。

12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