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济本事方
《普济本事方》医方著作。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宋·许叔微撰。约刊于12世纪中期。书中按病类分为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经病、头痛头晕方等23类方剂。收载治疗方剂及针灸法,所选方剂约300余首,多系当时试用有效者。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本事方
《本事方》为书名。即《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撰。约刊于12世纪中期。书中按病类分为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经病、头痛头晕方等23类。收载治疗方剂及针灸法,所选方剂约300余首,多系当时试用有效者。方剂之末附有作者的验案及论述。建国后有排印本。
-
风中藏
风中藏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炒使君子仁
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等。炒使君子仁可缓和膈肌痉挛的副作用,并长于健脾消积,亦能杀虫。使君子驱虫的有效部位是水溶的,其中使君子酸钾为驱虫的有效成分之一,现证实脂肪油也有驱虫作用。烘制温度在120℃以上,水浸出物含量迅速降低。水煎液(煎煮两次)中使君子酸钾炒果壳比生果壳溶出量增高47.3%;
-
炒荆芥
炒荆芥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若炒黑用,须炒极黑存性,至肠红下血,女人崩漏,产后血晕,取其凉血及血遇黑则止之义也”(《药品辨义》)和“止血炒炭,散风生用,敷毒醋调,治崩漏童便炒黑”(《得配本草》)。荆芥炭中有8种成分未检出,但另检出了9种成分,而主要成分薄荷酮(注:止痛成分)、胡薄荷酮仍存在。
-
许叔微
简介: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学术贡献:许叔微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
-
呴嗽
呴嗽病名。咳嗽气喘,喉中有哮鸣声。见《普济本事方》卷二。参见冷哮条。
-
心遗
心遗为病证名。用静心汤、补心丹、清心莲子饮、妙香散、定志丸等方。肾精不足,相火妄动者,证见腰膝软弱,夜热自汗,阴茎易举,遗精频频,舌质红,脉细数。用旺水汤、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补天大造丸等方。肾阳亏损,精关不固者,症见滑精,头晕耳鸣,腰酸神疲,畏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用猪苓丸或导痰汤等方。
-
心虫病
见《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疰》:“心虫曰蛔。”蛔虫具有一种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的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
-
下丹田
下丹田为体表部位,指脐下3寸关元穴部位。以胸窝正中(膻中)称中丹田;二、道家称脐下3寸为丹田,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之所在。杨玄操注《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另有各古籍可参考:《抱朴子内篇·地真》谓“在脐下二寸四分”,《医心方》卷二十七:“脐下三寸为命门宫,此下丹田也。”
-
月经愆期
月经愆期为病名。出《类证普济本事方》。①月经愆期指经行先后无定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经来前后为愆期。”②月经愆期指错过日期的意思,故或认为是指经行后期。
-
郁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郁冒不仁,言寒气乘虚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参见厥证,郁厥、血厥条。
-
腰腿痛
概述:腰腿痛(paininlowerextremitiesandwaist)为症状名。见《普济本事方·肾脏风及足膝腰腿气》。又称腰股痛。腰腿痛的症状:腰痛连及股部之症。以肾虚风寒湿侵袭者多见。腰腿痛的治疗:治宜补肾,祛风散寒化湿为主。可选用萆薢散、牛膝丸等方。如肾经虚损,腰腿疼痛者,可用青娥丸、壮肾散等方。
-
失精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遗精病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房劳过度等引起。久则肾精耗伤,转为虚证。若湿热下注,影响疏泄,气虚下陷,不能摄精者,多因脾胃功能失调,为病有虚有实,务须注意升清、益气、健脾、利湿、散郁、疏肝等法的运用,不可一概清心补肾。
-
肾厥头痛
肾厥头痛证名。肾气上逆所致的头痛。主证头顶痛不可忍,四肢厥冷。《普济本事方》卷二:“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证见头顶痛不可忍,四肢厥冷,胸脘痞闷,多痰,脉弦等。治宜温肾纳气,选用玉真丸、来复丹、黑锡丹等方。
-
肾虫病
肾虫病见《普济本事方》。即蛲虫病。详该条。
-
两手撮空
神志昏迷时,两手向空作抓物状。常与循衣摸床等症同时出现。实证、虚证均可见本证。《普济本事方》卷九:“又有人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潮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直视喘急。”与小承气汤一服,大便利,诸疾渐退。《张氏医通·神志门》:“循衣撮空摸床,多是大虚之候,不问杂病伤寒,以大补之剂投之,多有得生者。”
-
积痢
积痢病名。由食积内阻所致的痢疾。见《普济本事方·脏腑泄滑及诸痢》。又称饮食内伤痢。证见下痢赤白,或色黄如脓,或如鱼肠,或鹜溏鲊臭,脐腹撮痛,痛则痢下,痢下则痛减。治宜化积消导。《医宗必读·痢疾》:“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方用灵砂丹、胃苓散、保和丸、通元二八丹,治脾汤等。参见痢疾、寒积痢等条。
-
肝虫病
肝虫病病名。肝虫即指肉虫。《普济本事方》卷七:“肝虫如烂杏。”即肉虫病,详该条。
-
大泻泄
大泻泄为病证名,即肾泄。又名五更泄、五更泻,指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肾泄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卷五:“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可用震灵丹、胃关煎、四神丸等方,或破故纸、枣子煎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服。
-
产后目闭
清·叶其蓁《女科指掌》:“武叔卿曰:痰气郁滞,闭目不语者,孤凤散。蓁谓肝开窍于目,又五脏六腑皆上注于目,曾治伤寒热病,凡见目瞑目闭者,俱是血分受病,或衄血蓄血,热入血室,触经感冒等症,则知产后目闭,不独痰气一条,亦有瘀血壅滞经络关窍不通者,因制琥珀散用之验。”
-
巴豆饼灸
巴豆饼灸为隔物灸法的一种。用治大便秘结、腹中积块等。《针灸大成》卷九:“巴豆十粒研烂,入面一钱,捣作饼子,实搽脐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许,灸七壮。《类证普济本事方》治结胸:“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捣细末,用唾津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
-
白薇汤
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七方之白薇汤主治素无疾苦,突然发病,状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醒。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七《辨证录》卷三方之白薇汤:处方:白薇2钱,麦冬3钱,款冬花3分,桔梗3分,百部2分,贝母5分,生地3钱,甘草3分。
-
椒附散
《普济本事方》卷二:椒附散:处方:大附子18克(炮,去皮、脐,研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上每末2大钱,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用水1盏半,加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椒入盐,通口空心服。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附子气味咸辛大热,入手足少阴;病因下焦空虚,肾气不安其位,反上攻项背,不能转移。
-
茜梅丸
处方:茜草根艾叶各30克乌梅肉(焙干)15克制法:上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衄血。功效:凉血,行血,止血。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茜草根气昧苦寒平微涩,入手足厥阴;艾叶气味苦微温,入足太阴少阴厥阴;血热妄行而衄血无时,乃阳胜阴也,厥阳上逆无制,以苦辛酸泄之,则阳气下行,而病自缓矣。
-
曲术丸
功能主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之曲术丸主治中脘宿食留饮而致的脘痛,吞酸嘈杂,或口吐清水。《普济本事方》卷二方之曲术丸:别名:椒曲丸组成:神曲10两(微炒),白术5两,干姜(炮)3两,官桂(去粗皮,不见火)3两,吴茱萸(汤浸7次,焙)2两,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炒地上出汗)2两。
-
仓公散
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七方之仓公散主治过汗血少,气并于血,独阳而上,气壅塞不行而致的郁冒,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悟。则曰:诸医家但不察耳,此病乃郁冒血厥,许学士《本事方》白薇汤其证也,若风药则谬矣。
-
透顶散
处方:细辛(表白者)3茎瓜蒂7个丁香3粒糯米7粒脑子麝香各1黑豆大制法:上将脑、麝入乳钵内研极细,将前四味另研为末,然后入乳钵内,荡起脑、麝令匀,用瓦罐子盛之,谨闭罐口。功能主治:治偏正头风,夹脑风,并一切头风,不问年深日近。《冯氏锦囊秘录 杂症》卷三:方名:透顶散组成:川芎末、薄荷末、朴消各等分。
-
犀角升麻汤
处方:犀角(镑)30.3克升麻30克防风(去叉股)羌活(去芦)各22克白芷(不见火)黄芩(去皮)川芎(洗)白附子(炮)各15克甘草(炙)7.5克制法:上药研为粗末。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治风毒侵袭阳明,血凝不行,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或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可开口,左额与颊上常如绷急,手触之则痛者。
-
芎葛汤
概述:芎葛汤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本事方》卷七方。川芎葛根桂枝细辛枳壳人参芍药麻黄防风各15克甘草7.5克川芎(洗)半两,干葛半两,桂枝(去皮,不见火)半两,细辛(去叶)半两,枳壳(去瓤,麸炒黄)半两,人参(去芦)半两,芍药半两,麻黄(去节)半两,防风(去钗股)半两,甘草1分(炙)。
-
枳壳煮散
功能主治:治悲哀烦恼伤肝,两胁疼痛,筋脉紧急,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举动不利,渐至脊膂挛急。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七《类证治裁》卷二:方名:枳壳煮散组成:枳壳、桔梗、甘草、细辛、葛根、肉桂、橘红、苏子、姜、枣。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川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
-
荆芥炭
若炒黑用,须炒极黑存性,至肠红下血,女人崩漏,产后血晕,取其凉血及血遇黑则止之义也”(《药品辨义》)和“止血炒炭,散风生用,敷毒醋调,治崩漏童便炒黑”(《得配本草》)。炒荆芥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荆芥炭中有8种成分未检出,但另检出了9种成分,而主要成分薄荷酮(注:止痛成分)、胡薄荷酮仍存在。
-
苏麻丸
主治:妇人产后郁冒多汗,大便秘,及老人、诸虚人风秘。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紫苏子气味辛温,入手太阴、足厥明,能降逆下气。附注:紫苏麻仁粥(《严氏济生方》)、苏麻粥(《寿亲养老》卷四)、苏子麻仁粥(《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九)、麻苏粥(《济阴纲目》卷十四)、麻仁苏子粥(《医方集解》。苏麻丸rdquo;
-
隔巴豆黄连灸
隔巴豆黄连灸为间接灸法之一。在我国宋代已开始应用。后来也有采取单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积及大便秘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除此以外,在《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针灸大成》及《针灸集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
五脏遗精
概述:五脏遗精为病证名。分称肝遗、心遗、脾遗、肺遗、肾遗。用静心汤、补心丹、清心莲子饮、妙香散、定志丸等方。肾精不足,相火妄动者,证见腰膝软弱,夜热自汗,阴茎易举,遗精频频,舌质红,脉细数。肾阳亏损,精关不固者,症见滑精,头晕耳鸣,腰酸神疲,畏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用清心丸、猪苓丸、滋肾丸加减。
-
红棉散
用于耳内生疮,破流脓水,痛痒浸淫。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红棉散主治聤耳流脓。《寿世保元》卷六方之红棉散:别名:通耳红棉散组成:枯矾、熟炉甘石各五分,干胭脂粉二分半,麝香少许,冰片一分。功能主治:《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红棉散主治小儿四时感冒风寒,发热,变蒸,诸惊,丹毒等症。
-
白扁豆散
《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白扁豆散:处方:白扁豆、生姜各五钱,枇杷叶、半夏、人参、白术各一分,白茅根三分。上药锉细。主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满闷不食。用法用量:水煎去渣,调槟榔末一钱,分四次服。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清米饮调下。
-
陈曲丸
《普济本事方》卷四:陈曲丸:处方:陈曲45克干姜(炮)官桂(不见火)白术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人参(去芦)当归(去芦,薄切,焙干)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积滞泻痢,心腹冷痛。功能主治:磨积,止泄痢。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酒或淡醋汤送下,空心食前服,1日2次。
-
二神丸
疮疡,因脾肾阴虚泄泻。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食少泻痢,腰痛脾泻,屡投补剂不应者。3.《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曰,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火,一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补骨脂之辛燥者,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枣肉,又辛甘发散为阳也。
-
二生散
为细末,喉闭吹入,日三次;二生膏《古今医鉴》卷十六引卢诚斋方。用法用量:吹喉中吐出毒水,每日三次。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七《普济本事方》卷一引张发方之二生散:别名:二生汤组成:生附子(去皮脐)、生天南星各等分。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附注:二生汤(《普济方》卷一一八引《十便良方》)。
-
护胎方
处方:伏龙肝。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护胎,令子不落。主妊娠感时气,身大热。又取井中泥涂心下,干则易。各家论述:《普济本事方释义》:伏龙肝气味辛咸微温,入足厥阴。水调涂脐下二寸,以土和水性乃凉也。妊娠患伤寒,身大热,胎不安,以之护胎,则血静而安矣。
-
麻子苏子粥
《普济本事方》卷十:麻子苏子粥:别名:苏麻粥(《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紫苏子气味辛温,入手太阴、足厥明,能降逆下气。附注:紫苏麻仁粥(《济生》)、苏麻粥(《寿亲养老》卷四)、苏子麻仁粥(《医统》卷六十九)、麻苏粥(《济阴纲目》卷十四)、麻仁苏子粥(《医方集解》。
-
牛蒡子散
《普济本事方》卷三方之牛蒡子散:别名:牛蒡子汤、牛蒡散组成:炒牛蒡子三两,炒豆豉、羌活各一两,干地黄二两半,黄芪(蜜炙)一两半。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牛蒡子气味苦辛平微寒,入手太阴、手足阳明引经之药;此治历节久而四肢四末皆病,将成厉风,疼痛不休者,气血药中兼以散邪利湿,乃古人思患预防之意也;
-
神验胎动方
别名:佛手散(《普济本事方》卷十)、当归汤(《易简方》)、神妙佛手散(《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芎归汤(《摄生众妙方》卷十一)。功效:养血活血,祛瘀止痛,安胎止痛,调益营卫,引血归经。主治:妊娠伤胎,胎动不安,腹痛出血,或子死腹中,及产后血虚,恶露不绝,血崩;崩中、金疮、拔牙去血过多,昏晕欲倒者。
-
芎朴丸
概述:芎朴丸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本事方》卷十方。组成:川芎、厚朴(姜汁炙)各一两,白术半两。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小儿疳蚀泻白水,腹膨胀,因脾伤不主流行,滞浊窃踞中焦而为积聚,故以辛温疏其滞,以甘温补其虚,并藉辛温以升举其下陷之阳,则泻止胀消,何疳瘦之足忧!
-
芎羌汤
概述:芎羌汤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本事方》卷十方。别名:旋复花汤。处方:川芎一两(洗),当归三分(洗,去芦,薄切,焙干),羌活(洗,去芦)、细辛(去叶)、旋覆花、蔓荆子、生石膏、藁本(去苗,净洗),荆芥穗、半夏曲(炒)、防风(去钗股)、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炙甘草各半两。
-
熏膈丸
处方:麦门冬(去心)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桂心(不见火)细辛(去叶)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火炒,地上出汗)远志(去心,炒)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各6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治胸膈闷塞作噎。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
千金地黄丸
概述:千金地黄丸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本事方》卷四方。川黄连(去须)4两(粗末),生地黄半斤(研,取汁,连滓)。制备方法: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上药拌匀,晒干,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治心经有热。用法用量:每服三十丸,食后麦门冬煎汤送下。
-
许知可
简介:许知可即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许知可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
-
许学士
简介:许学士即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许学士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