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ndogenous diarrhe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內傷泄瀉(endogenous diarrhea[1])爲病證名[2]。見《症因脈治》卷四。是指由於飲食、痰飲、七情所傷等引起的泄瀉[2]。包括積熱泄瀉、積寒泄瀉、痰積泄瀉、食積泄瀉、脾虛泄瀉[2]。又如氣瀉、積瘀泄、酒泄、腎泄、肝泄等,亦屬內傷泄瀉[2]。
4 積熱泄瀉
4.1 積熱泄瀉的病因病機
4.2 積熱泄瀉的症狀
《症因脈治》卷四:“積熱泄瀉之症,發熱口渴,肚腹皮熱,時或疼痛,小便赤澀,瀉下黃沫,肛門重滯,時結時瀉。”脈多沉數,或見促結[3]。
4.3 積熱泄瀉的治療
5 積寒泄瀉
積寒泄瀉爲病證名[3]。指寒邪內積而致的泄瀉[3]。爲寒泄的一種[3]。
5.1 積寒泄瀉的病因病機
5.2 積寒泄瀉的症狀
《症因脈治》卷四:“積寒泄瀉之症,腹中綿綿作痛,小便不赤,口脣不幹,瀉下清白鴨溏之色。”脈多沉細而遲,或沉而結[3]。
5.3 積寒泄瀉的治療
6 痰積泄瀉
泄瀉·痰積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accumulation[4])爲病證名[4]。又稱痰積泄瀉(《症因脈治》)、痰瀉(《醫學入門》卷五)、痰泄。是指痰食積滯,傷及脾胃,以或瀉或止,或多或少,瀉下白色黏液或白凍,腹中漉漉有聲,或兩肋攻刺作痛,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4]。
6.1 痰積泄瀉的症狀
《症因脈治》卷四:“或瀉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膠如蛋白,腹中漉漉有聲,或如雷鳴,或兩肋攻刺作痛,此痰積泄瀉也。”
時瀉時止,時輕時重,或下白膠如蛋白,頭暈噁心,胸悶食減,腹中鳴響,脈多弦滑[5]。
6.2 痰積泄瀉的治療
7 食積泄瀉
泄瀉·傷食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6])又稱傷食泄瀉[6]、傷食瀉(《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食瀉(《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胃瀉(《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食泄(《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積瀉(清·陳德求《醫學傳燈·泄瀉》)、食積泄瀉(《症因脈治》卷四)、食積瀉(何惠川《文堂集驗方·泄瀉》)。是指飲食受傷,以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苔垢濁或厚膩,脈滑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6]。
7.1 食積泄瀉的症狀
食積泄瀉患者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7][8]。
《症因脈治》卷四:“腹痛即瀉,瀉後即減,少頃復痛瀉,腹皮扛起,或成塊或成條,瀉下臭如敗卵,此食積泄瀉之症也。”
《醫學心悟·泄瀉》:“胸滿,痞悶,噯腐吞酸,瀉下臭穢,食積也。”
7.2 證候分析
《丹溪心法·泄瀉》:“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
食積胃腸,脾胃運化失職:飲食不節,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常,故腹痛腸鳴,脘腹痞滿。宿食不化,則濁氣上逆,故噯腐酸臭。宿食下注,則瀉下臭如敗卵。瀉後腐濁外泄,故腹痛減輕。舌苔厚膩,脈滑,是爲宿食內停之象。[8][8]
7.3 食積泄瀉的治療
7.3.1 治法
7.3.2 方藥治療
食積泄瀉可用保和丸[備註]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爲主方進行治療。本方消食導滯爲主,並能和胃除溼。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消導食滯,寬中除滿爲主藥;佐以陳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溼;連翹以消食滯之鬱熱。若食滯較重化熱,脘腹脹滿,瀉而不爽者,可因勢利導,採用“通因通用”之法,用枳實導滯丸[備註]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大黃、枳實、黃芩、黃連、神曲、白朮、茯苓、澤瀉以消導積滯,清利溼熱。[9]
食積泄瀉可用保和丸、枳術丸、治中湯等方消食和中[9]。夾寒者宜溫,可用紅丸子、小七香丸等,若形症俱實而宜下者,可用感應丸、煮黃丸;夾熱者宜清,可用梔連平胃散,若宜下者,可用大承氣湯[9]。
《證治要訣·大小腑門》:“食積腹疼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調脾飲,吞感應丸。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後復食之即瀉者,以脾爲其所傷未復而然,宜健脾湯。因食冷物停滯傷脾,脾氣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湯加幹葛(一作乾薑),吞酒煮黃連丸。”
7.3.3 鍼灸治療
7.3.3.1 方一
急性者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合谷等穴爲主[10]。飲食所傷者加建裏、足三裏[10]。
7.3.3.2 方二
治則:除溼導滯,疏調腸胃
方義:天樞爲大腸募穴,調理胃腸傳導功能;陰陵泉乃脾經合穴,疏調脾氣,健脾利溼;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通調胃腸氣機,運化溼滯。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7.3.3.3 方三
選穴:以俞、募穴爲主。取中脘、章門、胃俞、脾俞、足三裏、下脘、璇璣、裏內庭穴。
方義:中脘、章門與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裏健脾和胃。下脘、璇璣、裏內庭爲消宿食效穴。
7.3.4 艾灸治療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欖大艾炷,每穴5~7壯,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或隔日1次,灸至泄瀉症狀消失後再鞏固2~3次。
7.3.5 推拿療法
操作方法:用輕柔的按揉法在兩側掌門、期門穴治療,每穴約6分鐘。橫擦兩脅,以兩脅微熱爲度。用輕柔的手法按揉背部的肝俞、膽俞、胃俞及腰部的大腸俞,以透熱爲度。
7.3.6 飲食療法
7.3.6.1 推薦食材
食積泄瀉患者建議食用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胡蘿蔔、香蕉等[13]。
7.3.6.2 推薦食療方
2.胡蘿蔔棒渣粥(《宮廷頤養與食療粥譜》):玉米渣100g,胡蘿蔔3~5根。先將玉米渣煮1小時,後將胡蘿蔔洗淨切片放入再煮,待蘿蔔熟後即可。空腹食。
8 脾虛泄瀉
脾虛泄瀉爲病證名[14]。指脾氣素虛,或病後過服寒冷,或飲食不節,勞傷脾胃所致的泄瀉[14]。
久瀉·脾虛證(chronic diarrhea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14])又稱脾虛久瀉,是指脾氣虛弱,以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痿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14]。
8.1 脾虛泄瀉的症狀
脾虛泄瀉患者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弱[14][14]。
8.2 證候分析
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陽不振,運化失常,則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稍進油膩之物,大便次數增多。久瀉不止,脾胃虛弱,氣血來源不足,故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乃脾胃虛弱之象。[14][14]
8.3 脾虛泄瀉的治療
8.3.1 治法
8.3.2 方藥治療
脾虛泄瀉可用參苓白朮散[備註]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蔘、茯苓、白朮、桔梗、山藥、甘草、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爲主方進行治療。本方用四君子湯以補氣健脾爲主,加入和胃理氣滲溼之品,標本兼顧。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溫,宜用附子理中丸[備註]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炮附子、人蔘、白朮、炮姜、炙甘草加吳萸、肉桂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而致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益氣升清,健脾止瀉。[14]
8.3.3 鍼灸治療
8.3.3.1 方一
慢性者取脾俞、天樞、足三裏、神闕(艾條燻灸或隔鹽灸)、中脘等穴爲主[14]。脾虛者加灸章門、關元俞[14]。
8.3.3.2 方二
方義:脾俞爲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天樞爲大腸募穴,調理胃腸氣機;足三裏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脹止痛;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健脾化溼,溫養脾腎。
操作:毫針刺,脾腎虛弱用補法,肝鬱瀉太沖,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8.3.3.3 方三
選穴:以任脈、足太陰脾經穴和背俞穴爲主。取中脘、水分、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裏、三陰交穴。
方義:中脘、天樞、胃俞、大腸俞爲俞募配穴法,以調理胃腸之氣。脾俞、足三裏健脾益氣。三陰交、水分化溼止瀉。
8.3.4 飲食療法
8.3.4.1 推薦食材
久瀉·脾虛證患者建議食用薏苡仁、芡實、扁豆、蓮子、山藥、黨蔘、茯苓等[14]。
8.3.4.2 推薦食療方
1.炒麪粥(《粥譜》):炒麪15g,粳米30g。先煮粳米粥,入炒麪,攪勻,空腹食。
2.蘋果山藥散(《食療本草學》):蘋果30g,山藥30g。蘋果曬乾後與山藥共爲細末。每次服15~20g,加白糖適量,溫開水送服。
9 氣瀉
氣瀉爲病證名[15]。指氣機鬱滯所致的泄瀉,包括七情過極所致者[15]。
9.1 氣瀉的病因病機
《證治要訣·大小腑門》:“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谷不分所致。”
9.2 氣瀉的治療
11 酒泄
泄瀉·傷酒證(diarrhea with alcoholism syndrome[16])又稱傷酒泄瀉(《醫略六書·泄瀉》)、酒泄(《世醫得效方·大方脈雜醫科》)、酒溼泄(《羅氏會約醫鏡·論泄瀉》)、縱酒泄瀉(《不居集》卷二十一)。是指飲酒過度,損傷脾胃,以晨起即泄,泄下黃沫,小便赤,脈洪數或弦數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16]。酒泄有寒熱之分[16]。《不居集·酒傷》:“人但知酒有溼熱,而不知酒有寒溼也。”
11.1 酒泄的症狀
11.1.1 溼熱
有善飲而先天稟厚者,大便泄瀉,若一日不瀉,反覺悶熱,此屬溼熱[16]。
11.1.2 寒溼
多飲酒而陽氣虛弱者,酒溼從寒化,症見飲食漸減,形體漸瘦,睏倦畏寒,泄瀉日久,或五更作泄,或秋冬加劇,脈多弦細[16]。
11.2 酒泄的病因病機
11.3 酒泄的辨證治療
11.3.1 溼熱
溼熱者治宜清利。可用四苓散、大分清飲、葛花解酲湯、酒蒸黃連丸之類[16]。
11.3.2 寒溼
12 腎泄
腎泄爲病證名[17]。見《普濟本事方》。是指腎虛閉藏失職所致的泄瀉[17]。
久瀉·腎虛證(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17])爲病證名[18]。見《普濟本事方》。又稱五更泄瀉(《症因脈治·泄瀉論》),腎虛久瀉[18]、腎泄(《普濟本事方》)、五更瀉(《張氏醫通·大小府門》)、五更溏泄(《不居集·泄瀉》)、晨泄(《世醫得效方·大方脈雜醫科》)、瀼泄(《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是指腎陽虧虛,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18]。
12.1 腎泄的病因病機
清晨五更之時即泄,多因腎虛所致[18]。五更泄可由多種原因引起[18]。《症因脈治·泄瀉論》論五更泄瀉有腎虛五更泄瀉、酒積五更泄瀉、寒積五更泄瀉、食積五更泄瀉、肝火五更泄瀉之不同[18]。
12.2 腎泄的症狀
腎泄患者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腹部喜暖,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18][18]。
12.3 證候分析
脾腎陽虛,失於溫煦:泄瀉日久,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胃,運化失常,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腑氣通利,故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爲脾腎陽氣不足之徵。[18][18]
12.4 腎泄的治療
12.4.1 治法
12.4.2 方藥治療
腎泄可用震靈丹、胃關煎、四神丸等方治療,或破故紙、棗子煎湯調鍾乳粉少許空心送服[18]。
腎泄可用四神丸[備註]四神丸(《證治準繩》):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大棗加味治療。方中以補骨脂補腎陽;吳萸、肉豆蔻溫中散寒;五味子澀腸止瀉。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強其溫腎暖脾之力。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宜加黃芪、黨蔘、白朮益氣健脾,合桃花湯[備註]桃花湯(《傷寒論》):赤石脂、乾薑、粳米以固澀止瀉。[18]
慢性泄瀉,虛證居多,治用溫補固澀,但亦有虛中夾實者,固澀後泄瀉次數雖然減少,而腹脹或痛,納減不適,而有血瘀者可用桂枝湯[備註]桂枝湯(《傷寒論》):桂枝、芍藥、生薑、灸甘草、大棗加當歸、川芎、赤芍等。以養血和血。[18]
12.4.3 鍼灸治療
12.4.3.1 方一
慢性者取脾俞、天樞、足三裏、神闕(艾條燻灸或隔鹽灸)、中脘等穴爲主[18]。腎虛者加灸命門、腎俞[18]。
12.4.3.2 方二
方義:脾俞爲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天樞爲大腸募穴,調理胃腸氣機;足三裏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脹止痛;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健脾化溼,溫養脾腎。
操作:毫針刺,脾腎虛弱用補法,肝鬱瀉太沖,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12.4.3.3 方三
選穴:以俞募穴爲主。取腎俞、關元、中脘、脾俞、章門、天樞、足三裏穴。
方義:關元、腎俞溫腎壯陽。脾俞、章門、足三裏健脾溫中。中脘、天樞調理胃腸之氣。
12.4.4 飲食療法
12.4.4.1 推薦食材
腎泄患者建議食用枸杞子、羊肉、雀肉、鹿肉、韭菜、羊乳等[18]。
12.4.4.2 推薦食療方
1.桂心茯苓粥(《普濟方》):桂心0.9g,茯苓30g,桑白皮60g,粳米50g。桂心、茯苓、桑白皮取汁,加粳米熬粥。每日一次,晨起空腹食用。
2.羊腎蓯蓉羹(《太平聖惠方》):羊腎1對,肉蓯蓉30g,黃酒、蔥、生薑、食鹽適量。羊腎去外膜,沖洗乾淨,切碎備用;肉蓯蓉用黃酒浸泡一宿,颳去皺皮,細切備用。羊腎、肉蓯蓉放入鍋中,加清水、黃酒、蔥、生薑、食鹽,煮至熟爛即成,空腹進食。
3.鹿腎粥(《太平聖惠方》):鹿腎1具,肉蓯蓉30g,粳米100g,蔥白、胡椒粉、食鹽各適量。鹿腎去除筋膜,沖洗乾淨,切碎;肉蓯蓉用黃酒浸泡一宿,颳去皺皮,切碎。粳米淘洗乾淨,放入鍋中,煮至半熟,加鹿腎、肉蓯蓉、蔥白、胡椒粉、食鹽,再煮至粥成。
13 肝泄
肝泄爲病證名[19]。指怒傷肝經,木克脾土所致的泄瀉[19]。
泄瀉·肝氣鬱結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19])又稱肝鬱泄瀉[19]、七情瀉(《景嶽全書·泄瀉》)。是指肝氣鬱結,以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19]。
13.1 肝泄的症狀
肝泄患者平時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發時泄瀉腸鳴,腹痛攻竄,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19][19]。
13.2 證候分析
肝氣鬱滯,橫逆侮脾:七情所傷,情緒緊張之時,氣機不利,肝失條達,橫逆侮脾,失其健運,故腹痛泄瀉。肝失疏泄,故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紅,脈弦,是爲肝旺脾虛之象。[19][19]
13.3 肝泄的治療
13.3.1 治法
13.3.2 方藥治療
肝泄可用痛瀉要方[備註]痛瀉要方(《景嶽全書》引劉草窗方):白朮、白芍、防風、炒陳皮爲主方進行治療。方中白朮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20]
13.3.3 鍼灸治療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穴和背俞穴爲主。取脾俞、肝俞、中脘、天樞、期門、太沖、足三裏、陽陵泉穴。
方義:肝俞、期門爲俞募配穴,加肝之原穴太沖、膽之下合穴陽陵泉以疏泄肝鬱之氣,緩急止痛。脾俞、中脘、天樞、足三裏理氣和胃,健脾止瀉。
13.3.4 飲食療法
13.3.4.1 推薦食材
肝泄患者建議食用香櫞、佛手、蕎麥、高粱米、白蘿蔔、柚子等[20]。
13.3.4.2 推薦食療方
1.佛手粥(《百病飲食自療》):佛手15g,蘇梗15g,粳米30~60g。前兩味水煎取汁,粳米淘淨加水煮粥。待粥將熟時,兌入藥汁共煮至熟,入白糖調味溫服。早晚各一次。
2.柚皮粥(《常見病食療食補大全》):鮮柚子皮1個,粳米60g,蔥、鹽、油各適量。將柚子皮放炭火上燒去棕黃色的表層並刮淨,放入清水中浸泡1天,切塊加水煮開,入粳米同煮作稀粥,加蔥、鹽、油調味服食。
3.香櫞露(《本草綱目拾遺》):香櫞500g,加水浸泡2小時,入蒸餾器內蒸2次,收集芳香蒸餾液。每服30mL,燉溫服,日2次。
14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20][21])爲病名[22]。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22],又稱下利(漢唐時期)[22]。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爲主要表現的疾病[22]。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22]。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22]。
西醫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徵、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22][23]。
1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2.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0.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5.
- ^ [7]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 ^ [8]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70.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2.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 ^ [11]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 ^ [12]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3]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2.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3.
-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2.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8.
-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7.
- ^ [1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8.
- ^ [2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
- ^ [2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 ^ [23]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