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急慢性感染均可經先天性顱骨裂隙侵入,或經膽脂瘤骨質破壞直接侵入。也可血行感染,但較少見。按感染進入的先後層次不同,可分爲硬腦膜外層炎、內層炎、軟腦膜炎和腦膜炎四種,習慣上說的耳源性腦膜炎即爲瀰漫性蛛網膜軟腦膜炎,是顱內併發症最多見者。
3 診斷
根據中耳炎病史及腦膜炎體徵、腰穿腦脊液化驗,一般診斷不難。近年來由於廣譜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急性病情多被抑制,腦脊液化學變化不大,蛋白可能略有增加,糖及氧化物可在正常範圍內,白細胞略有增多,特別是治療不當,可演變成爲局竈性或遷延性腦膜炎,很容易和輕型結核性腦膜炎或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混淆。
4 治療措施
採用透過血腦屏障較好的抗生不經如青黴素600萬~800萬U、磺胺嘧啶鈉4~6g靜脈靜脈滴注。進行乳突根治性探查,要清除膽脂瘤、肉芽及腐骨,刮除封閉侵入顱內的瘻管和先天性裂隙。目前很少採用椎管注藥,因給藥濃度很低,用之常有藥物反應。一般青黴素一次量不應超過10000U。腦膜炎期內常並發腦膿腫,發生率達2%~7%。因此腦膜炎症狀消失之後反又出現佔位體徵,故腦膜炎是否真正治愈,必須嚴格檢查。可用腦脊液複查和CT腦掃描等以排除腦膿腫存在的可能,出院後還應密切隨訪。抗生素問世前耳源性腦膜死亡率很高。自磺胺藥物及抗生素問世之後,死亡率已由90%下降到5%以下。現今死者多因誤診誤治或併發了腦膿腫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