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arbuncle in nap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nape carbun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cerebral carb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腦疽(nape carbuncle)爲病名[1]。出《集驗背疽方》。又名對口、對口發、對口瘡、對口疽、對口疔、對口癰、腦漯、落頭疽、項疽、項中疽、腦後發、腦癰、大疽、屬虛者又稱爲腦爍[1]。是指生於項部,易致內陷的有頭疽[2]。
5 腦疽的辨證治療
5.1 實證
腦疽初起患部色紅發熱,根束高腫,瘡頭如粟米,一個至多個不等[3]。疼痛劇烈,身熱口渴,便祕溲赤,脈洪數,舌紅苔黃者爲實證[3]。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活血[3]。可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等;外用金黃膏貼敷,腐肉不去用九黃丹或五五丹;若瘡面大,腐肉難脫,則應手術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3]。
5.2 虛證
初起瘡形平塌,根形漫腫,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膿遲,膿質清稀,神疲少食,面色無華,脈數無力,舌絳或淡者屬虛證[3]。若偏於陰虛者,內服竹葉黃芪湯;若氣血雙虛者,內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實證,同時可加桑柴火烘法[3]。
有的文獻記載本證患部忌灸及熱烘法[3]。但當急灸足三裏穴5壯,氣海穴3~7壯,仍服涼血化毒藥;或以騎竹馬灸法灸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