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má huā

2 註解

3 食物麻花

3.1 概述

麻花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男女老少都愛喫,有人形容說“嚼着驚動十里人”。

3.2 麻花的食用量

每次1~2根,約50克

3.3 麻花營養價值

麻花營養成分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屬油脂類、高熱量食品,不宜多食。

3.4 麻花的選購

麻花能久存不壞,置於塑料袋中,半月酥脆如故。

麻花屬高糖、高熱量食品,不宜多喫。

3.5 麻花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孕婦、高血脂症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3.6 麻花的食用建議

麪粉發酵面和水揉在一起,成麪糰,加鹽或糖(以別鹹、甜不同),搓成股擰成麻花形,入油鍋用七成熟熱油炸透炸熟撈出即成。

4 中藥麻花

4.1 出處

《別錄》

4.2 拼音名

Má Huā

4.3 別名

烏麻花(《千金方》)。

4.4 來源

桑科植物大麻的雄株花枝。

4.5 化學成份

雌花花穗分泌的樹脂含大麻酚、四氫大麻酚、大麻二酚等麻醉性物質,其中四氫大麻酚活性最強,大麻二酚次之,大麻酚最小。大麻樹脂尚含大麻二酚酸、大麻葛酚和反式桂皮酸;此外,樹脂還含膽鹼胡蘆巴鹼、蕈毒鹼;又含精氨酸組氨酸氨基酸

麻花水汽蒸餾,約得揮發油0.5%,其中含丁香油酚、α-蒎烯、β-蒎烯、莰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β-水芹烯、芳樟醇、氧化反式芳樟醇、香檜烯、α-芹子烯、β-金合歡烯、α-佛手柑油烯、薑黃烯、氧化石竹烯等。

另含哌啶,是惡臭物質,野生大麻惡臭特甚,即因多含哌啶之故。

麻花尚含抗菌成分,參見"麻葉"條。

4.6 藥理作用

①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大麻或稱印度大麻(主要爲雌花花穗及少量果實、小葉及細莖部分)對人的精神狀態有特殊影響。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可因劑量給藥途徑及用藥時的特殊環境而有不同,特別與個性有很大關係,吸食後或思潮起伏、精神激動、自覺欣快:或沉湎憂鬱、驚惶失措。較大劑量常多生幻覺,長期服用,則精神墮落,嚴重喪失工作能力。這些作用主要由其中所含的四氫大麻酚所引起,久用可產生耐受性,甚至可以耐受比致死量還大的劑量,停藥時並不產生戒斷現象。內服時需要較大的劑量才能產生與吸入時相同程度的作用,而且作用發生也較慢,可能是有效成分消化液破壞,也可能通過肝臟時被破壞一部分所致。Δ9-THC對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作用是既有興奮又有抑制,動物的自發活動受到抑制,但給予外界刺激則其反應卻更爲敏感,對於巴比妥類睡眠時間有延長作用,但對苯丙胺引起的自發活動增加卻也有協同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有明顯抗傷害(止痛)作用(熱板法)。

抗菌作用

歐產大麻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爲酸性,帶有酚性或羧基基團的非結晶物質,難溶於水而能溶於乙醚石油醚溶媒中。1:150000時能抑制結核桿菌,而對革蘭氏陰性大腸-傷寒菌屬、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無效。全血血漿血清可部分滅活此成分而降低其抗菌效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此成分在1:100濃度時,可立即殺死之;1:10000濃度時則需8小時。臨牀上可用於口腔、耳鼻喉、皮膚消毒

4.7 毒性

對小鼠半數致死量爲(毫克/公斤):42.5(靜脈注射)、455(腹腔注射)、482(灌胃);對大鼠的半數致死量則分別爲:28.6、373及666。中毒症狀表現爲運動失調,反射亢進,繼之發生抑制,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困難,以至死亡。死後解剖發見肺充血水腫,其他器官見明顯異常。

4.8 性味

苦辛,溫,有毒。

①《吳普本草》:"雷公:辛,無毒。"

②《藥性論》:"味苦,微熱無毒。"

4.9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治風病肢體麻木,遍身苦癢,婦女經閉

①《藥性論》:"治遍身苦癢,逐諸風惡血,主女人經候不通。"

②《綱目》:"治健忘及金瘡內漏。"

4.10 注意

①《吳普本草》:"畏牡蠣。"

②《藥性論》:"蟅蟲爲使。"

4.11 附方

①治風病麻木麻花四兩,草烏一兩,炒存性,爲末,煉蜜調成膏,每服三分,白湯調下。(《綱目》)

②治瘰癧麻花、艾各等分,合搗作炷,灸癧子一百壯。(《千金方》)

4.12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