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菌病

感染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uó jun1 bìng

2 英文參考

spirillosis

3 註解

4 疾病別名

小螺菌鼠咬熱,spirillary rat-bite fever,sporillosis

5 疾病代碼

ICD:A25.0

6 疾病分類

感染

7 疾病概述

鼠咬熱(rat-bit fever)原系鼠類傳染病,爲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爲小螺菌和念珠狀鏈桿菌二種。年齡、性別均具有易感性。與鼠打交道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更易感染人體感染後可獲得一定免疫力。

潛伏期1~30 天,平均14~18 天。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傷處又出現疼痛,腫脹發紺以至壞死,可形成水皰,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漸形成硬結下疳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時有寒戰高熱體溫可迅速上升達40℃以上。在體溫上升時伴有頭痛,全身乏力、肌痛、關節痛。嚴重者可有嘔吐腹瀉便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譫妄昏迷頸強直等全身中毒症狀

8 疾病描述

鼠咬熱(rat-bit fever)原系鼠類傳染病,爲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爲小螺菌和念珠狀鏈桿菌二種。由小螺菌所致者有迴歸型高熱,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炎及皮疹等。

9 症狀體徵

潛伏期1~30 天,平均14~18 天。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傷處又出現疼痛,腫脹發紺以至壞死,可形成水皰,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漸形成硬結下疳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時有寒戰高熱體溫可迅速上升達40℃以上。在體溫上升時伴有頭痛,全身乏力、肌痛、關節痛。儘管關節疼痛,但無關節腔滲液。嚴重者可有嘔吐腹瀉便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譫妄昏迷頸強直等全身中毒症狀。約50%患者出現皮疹,典型出疹多由咬傷處開始,而後波及四肢及軀幹。面部及掌蹠處較少。皮疹形態多異,多爲暗紅色或紫色的斑丘疹,呈橢圓形,邊界清楚,基底較硬,不痛不癢可融合至數釐米大小。偶有玫瑰疹或蕁麻疹。經3~5 天后,隨體溫下降,症狀消失,皮疹隱退。間隔3~7 天后,體溫又覆上升,上述症狀及皮疹再現。如不經治療可反覆發作持續3~8 周,極少數患者可反覆發作達1 年以上。大多數經多次反覆發作後,症狀逐漸變輕,熱型也不規則,以至診斷困難。

未經治療其病死率達6%左右。由於長期發作,常合併有其他併發症,如心內膜炎、腦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腎小球腎炎貧血附睾炎胸膜滲出和脾腫大。自抗生素應用以來,遷延不愈者已不多見,病死率下降,併發症也隨之減少。

10 疾病病因

小螺菌鼠咬熱(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現代醫學對該病的認識始於1831 年。1839 年由Elives 報告3l 例,1887 年Carter 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發現了小螺菌病原體。1925 年日本二木等人從該病患者局部腫大的淋巴結中亦發現此菌,分泌物注射大鼠致其發病,曾命名爲鼠咬熱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l morsus-muris)。此菌爲一種棒狀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無莢膜及芽孢,革蘭染色陰性,菌體長約3~6μm,寬0.2~0.6μm,多數具有兩叄個粗而規則的迴旋,亦可達4~5 個迴旋,一端或兩端有鞭毛,暗視野下見運動迅速,可循其長軸旋轉,亦可通過鞭毛前後穿行。小螺菌爲需氧菌,目前人工培養尚未成功。實驗室常以鼠類腹腔接種方法分離此菌。小螺菌外界抵抗力較弱,對酸敏感,55℃ 30min 即被殺死。

11 病理生理

鼠咬熱的確切發病機制迄今未完全明瞭。一般認爲小螺旋體從咬傷部位侵入人體,沿受傷局部的淋巴管進入附近的淋巴結,並在該處生長繁殖,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隨後反覆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引起臨牀急性發作,由於病菌週期性入血,常產生週期發熱,導致臨牀間歇性反覆發作。

本病表現爲全身性和局部性病變,基本病理變化爲中毒性、出血性和壞死性改變。全身性病理改變主要爲肝小葉、腎小管中毒出血壞死單核細胞浸潤腦膜充血水腫神經細胞變性。胃腸有卡他性炎症變化。在被咬傷的部位局部常出現水腫單核細胞浸潤壞死,局部淋巴結增生腫脹。

12 診斷檢查

診斷:臨牀診斷主要依據鼠咬史及其特有的臨牀症狀,如迴歸熱高熱,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炎,淋巴管炎以及皮疹。確診還有待動物接種找到病原菌

實驗室檢查

1.一般實驗室檢查 血白細胞計數(10~20)×109/L,中性粒細胞左移,偶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貧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現蛋白、紅細胞和(或)白細胞。其中約50%患者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2.病原學檢查 動物接種分離病原菌,採取症狀明顯期患者血液、傷口滲出液淋巴結穿刺液0.25ml 接種小白鼠、豚鼠的腹腔內,7~15 天內取其被接種動物血液或腹腔液,用暗視野法或塗片染色找小螺菌。值得注意的是,被接種動物要仔細篩選,排除其本身存在的小螺旋體感染

其他輔助檢查關節滲出液接種於特殊培養基,可獲陽性結果。

13 鑑別診斷

應考慮與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瘧疾迴歸熱斑疹傷寒鉤端螺旋體病等鑑別。

14 治療方案

1.病原治療 小螺菌對青黴素極其敏感劑量青黴素40 萬~80 萬U/d,分2 次肌內注射,療程爲7 天。用藥後易發生赫氏反應,應引起注意,宜從小劑量開始。如療效欠佳或有併發症者,如心內膜炎,劑量應加大爲1200 萬~1500萬U/d,療程爲3~4 周。如對青黴素過敏可選用鏈黴素紅黴素、頭孢菌素類等。

2.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雖不能防止本病發生,但對防止繼發感染甚爲重要,咬傷部位應立即用0.02%呋喃西林或0.2%依沙吖啶溶液沖洗溼敷。

15 併發症

心內膜炎、腦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腎小球腎炎貧血附睾炎胸膜滲出和脾腫大。

16 預後及預防

預後:自抗生素應用以來,遷延不愈者已不多見。病死率下降,併發症也隨之減少。

預防:滅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動物咬傷。與鼠有接觸的實驗工作人員應注意防護,戴手套。萬一被咬傷除局部治療外,應立即注射青黴素預防。

17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鼠咬熱系鼠類疾病。鼠類是小螺旋體保存宿主自然界中鼠的帶菌率各地報告不致,由3%~25%不等。家鼠爲主要傳染源。由於動物間互相蠶食和咬傷,可能將病原體傳染給其他齧齒動物,如松鼠黃鼬(黃鼠狼)、雪貂及獵犬、豬、貓等。其他齧齒動物亦可作爲傳染源

2.傳播途徑 人類主要由病鼠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而感染。小螺菌一般不存在鼠唾液中,而存在於血液中,在咬人時小螺菌與牙齦口脣裂傷的血液流出而進入傷口。亦有人認爲患有結膜炎角膜炎的鼠,其眼部分泌物內含有此菌,在咬人時隨眼部分泌物經淚管流入口腔,再進入人體傷口。亦可從皮膚破損處進入人體

3.人羣易感性 各年齡、性別均具有易感性。與鼠打交道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更易感染人體感染後可獲得一定免疫力。

4.流行情況 小螺菌鼠咬熱主要在亞洲地區流行,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偶有發病。鼠咬熱的發生亦與社會經濟及自然環境有關。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