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漏蘆湯
2.1 別名
漏蘆連翹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漏蘆煮散(《普濟方》卷二八五)。
2.2 處方
漏蘆 連翹 白蘞 芒消 甘草各0.8克 大黃3克 升麻 枳實 麻黃 黃芩各1.2克
2.3 製法
上十味,哎咀。
2.4 功能主治
2.5 用法用量
用水300毫升,煎取100毫升。兒生一日至七日,取20毫升,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30毫升,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40毫升,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60毫升,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100毫升,分三服。
2.6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3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漏蘆湯
3.1 處方
漏蘆(去蘆頭)升麻 大黃(銼,醋炒)黃芩(去黑心)各30克 藍葉 玄蔘(黑堅者)各15克
3.2 製法
上六味,粗搗篩。
3.3 功能主治
3.4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加竹葉21片,同煮至300毫升,去滓,下芒消末5克,分三次溫服。得利則減,未利則加。
3.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5 《醫學正傳》卷六引《千金》:漏蘆湯
5.1 處方
漏蘆1兩,連翹1兩,黃芩1兩,白蘞1兩,枳殼1兩,升麻1兩,麻黃(去根節)1兩,樸消1兩(另研),大黃半兩,紫花地丁半兩,金銀花半兩。
5.2 製法
上除樸消外,爲細末,入消和勻。
5.3 功能主治
疔腫。
5.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薄荷3葉,煎至7分,空心溫服。利下惡物,止藥。
5.5 摘錄
《醫學正傳》卷六引《千金》
6 《肘後方》卷五:漏蘆湯
6.1 別名
6.2 處方
漏蘆2兩,白蘞2兩,黃芩2兩,白薇2兩,枳實(炙)2兩,升麻2兩,甘草(炙)2兩,芍藥2兩,麻黃(去節)2兩,大黃3兩。
6.3 功能主治
6.4 用法用量
漏蘆散(《聖惠》卷六十四)、漏蘆煮散(《聖濟總錄》卷一三○)。《聖惠》本方用法:上爲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6.5 摘錄
《肘後方》卷五
7 《集驗背疽方》:漏蘆湯
7.1 處方
黃耆(生用)1兩,連翹1兩,大黃1分(微炒),漏蘆1兩(有白茸者),甘草半兩(生用),沉香1兩。
7.2 製法
上爲末。
7.3 功能主治
退毒下膿。主腦疽、癰疽毒盛者。
7.4 用法用量
姜、棗湯調下。
7.5 摘錄
《集驗背疽方》
8 《千金》卷二十二:漏蘆湯
8.1 別名
8.2 處方
漏蘆2兩,白及2兩,黃芩2兩,麻黃2兩,白薇2兩,枳實2兩,升麻2兩,芍藥2兩,甘草2兩,大黃2兩。
8.3 功能主治
癰疽發背,丹毒惡腫,時行熱毒,發作赤色,瘰病初發,頭目赤痛,暴生障翳,吹奶腫痛,一切無名惡瘡。
8.4 用法用量
千金漏蘆湯(《局方》卷八寶慶新增方)。方中白薇、枳實,《局方》作白蘞、枳殼。
8.5 摘錄
《千金》卷二十二
9 《傷寒全生集》卷四:漏蘆湯
9.1 處方
漏蘆、升麻、大黃、黃芩、甘草、藍葉、牛蒡子、玄蔘、桔梗、連翹、青木香、苦蔘、薄荷。
9.2 功能主治
時毒,頭面紅腫,咽喉閉塞,水藥不下;素有臟腑積熱,發爲腫毒疙瘩,一切腫瘍惡瘡便實者。
9.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 摘錄
《傷寒全生集》卷四
10 《醫略六書》卷三十:漏蘆湯
10.1 處方
漏蘆3錢,赤芍1錢半,當歸3錢,川芎1錢,枳殼1錢半(炒),木香1錢半,桔梗1錢,刺角3枚,白芷1錢半,甘草5分。
10.2 功能主治
乳汁不出,脈沉滯澀者。
10.3 用法用量
10.4 各家論述
產後素多鬱怒,血氣壅結而乳竅不通,故乳房腫脹,乳汁不出。漏蘆疏利以通乳竅,赤芍破血,以行血滯,當歸養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枳殼破滯氣以行氣化,木香調中氣以醒脾胃,桔梗開提氣血,白芷通利陽明,甘草緩中解毒,角刺退腫攻堅。水煎,溫服,使氣行血活,則陽明經氣肅清,而衝脈之血無不上榮,安有乳竅不通,乳汁不出之患哉。
10.5 摘錄
《醫略六書》卷三十
11 《外科大成》卷四:漏蘆湯
11.1 處方
漏蘆1錢5分,紫花地丁1錢,荊芥1錢,當歸1錢,連翹1錢,薄荷1錢,白芷1錢,升麻1錢,麻黃3錢,大黃2錢,生甘草4分。
11.2 功能主治
癰疽療腫,不問陰陽初起者,及初潰紅腫尚未消盡者,及溼爛疥瘡等毒。
11.3 用法用量
水2鍾,煎8分,食遠溫服,蓋衣取微汗,渣再煎服。次日,麻黃用2錢,大黃用1錢半,甘草用6分,溫服;第3日則麻黃、大黃、甘草各用1錢,溫服;如腫尚未消盡,照第3日方再2-3服,無不愈者。如不欲汗,則麻黃少用,溫服之;如大便不實及不欲下者,則少用大黃,不用亦可;隨病上下,在食前、食後服。如便毒,服利藥,正氣傷,皮厚未穿者服此一汗,不貶而穿。
11.4 摘錄
《外科大成》卷四
12 《聖濟總錄》卷一二六:漏蘆湯
12.1 處方
漏蘆(去蘆頭)1兩,連翹1兩,木通(銼)1兩,桂(去粗皮)1兩,犀角屑1兩,黃芩(去黑心)1兩,柴胡(去苗)1兩,玄蔘1兩,大黃(銼,炒)1兩,知母(焙)1兩。
12.2 製法
上爲粗末。
12.3 功能主治
12.4 用法用量
12.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13 《普濟方》卷三六七:漏蘆湯
13.1 處方
木通1兩,漏蘆1兩,當歸1兩(洗),白茯苓1兩,天麻1兩,羌活1兩,甘草(炙)半兩,荊芥半兩。
13.2 製法
上爲末。
13.3 功能主治
小兒半身不隨。
13.4 用法用量
13.5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六七
14 《瘍科選粹》卷五:漏蘆湯
14.1 處方
漏蘆7錢5分,甘草7錢5分,槐皮7錢5分,五加皮7錢5分,白蘞7錢5分,白蒺藜2兩。
14.2 製法
上爲粗末。
14.3 功能主治
腳氣,腳上風毒腫痛。
14.4 用法用量
每用5兩,水煎,去滓,淋洗。
14.5 摘錄
《瘍科選粹》卷五
15 《醫林繩墨大全》卷九
15.1 方名
15.2 組成
漏蘆1錢,紫花地丁1錢,荊芥1錢,當歸1錢,連翹1錢,薄荷1錢,白芷1錢,升麻1錢。
15.3 主治
腫毒。
15.4 用法用量
水2鍾,煎8分,熱服。
15.5 加減
如治便毒,加豬苓、澤瀉;如在上者,加川芎、桔梗;面上,加蔓荊子;下部,加牛膝、木瓜、薏苡仁;如紅腫勢兇,大便祕結,加大黃3錢,麻黃3錢,甘草4分;如大便不祕,減大黃1錢半,次日紅腫盡退,只用神燈照之;若紅腫未退,加大黃、麻黃各1錢半,甘草1錢,服至腫消,若紅腫未盡,主藥及加藥各1錢5分,煎服。
16 《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16.1 方名
16.2 組成
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玄蔘3分。
16.3 主治
16.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2-7片,同煎至1盞,下芒消末1錢匕,再煎沸,去滓,空心溫服。如已得利,即去芒消。
16.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7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17.1 方名
17.2 組成
漏蘆(去蘆頭)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紅花子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人蔘半兩。
17.3 主治
17.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7.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7.6 附註
18 《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18.1 方名
18.2 組成
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連翹1兩,麻黃(去根節)1兩,大黃3分,防已3分,木香3分,白蘞3分,沉香3分。
18.3 主治
附骨疽。
18.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7片,煎至1盞,攪勻,去滓,空心溫服。取利2-3行,未利再服。
18.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9 《外科精義》卷下
19.1 方名
19.2 組成
漏蘆1兩,白蘞1兩,黃芩(去黑心)1兩,麻黃(去節)1兩,枳實(麩炒,去瓤)1兩,升麻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樸消1兩,大黃2兩。
19.3 主治
一切惡瘡,毒腫丹瘤,瘰癧疔腫,魚睛五發,凜疽。初覺1-2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狀熱,大便祕澀,小便赤黃。
1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氣實人5錢,水1盞半,文武火煎7沸,去滓,空心熱服。
19.5 製備方法
上除消外,餘(口父)咀,與消同和勻。
19.6 用藥禁忌
好身莫服。
20 《幼幼新書》卷三十六引《嬰孺方》
20.1 方名
20.2 組成
漏蘆1分,連翹1分,白蘞1分,芒消1分,甘草(炙)1分,細辛3分,升麻3分,枳實(炙)3分,麻黃(去節)3分,黃芩3分,大黃4分。
20.3 主治
20.4 用法用量
水1升,煮5合,7日兒1合爲3服,1歲服5合。
21 《聖濟總錄》卷十八
21.1 方名
21.2 組成
漏蘆(去蘆頭)1兩,烏蛇(去皮骨,酒炙)1兩,獨活(去蘆頭)1兩,黃耆(炙)1兩,白蘞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生薑(切,炒)1兩,大黃(銼碎,醋炒)1兩,升麻(生用)3分,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3分,枳實(去瓤,麩炒)3分,芍藥3分,防己3分,玄蔘3分,甘草(炙)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梔子仁1兩1分,石膏(碎)1兩半。
21.3 主治
大風癩,身體成瘡,眉鬢墮落,(疒咅)(疒畾)瘙癢,搔之黃水出者。
21.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取1盞,去滓溫服;要利,空心、臨臥各1服。
21.5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22 《醫統》卷二十五
22.1 方名
22.2 別名
22.3 組成
漏蘆2錢,升麻1錢半,大黃(酒浸,量輕重用之)、黃芩(酒洗)5分,生甘草1錢,藍葉(如無,用青黛)1錢,黑雲參1錢,牛蒡子(炒,研)1錢,苦梗1錢,連翹1錢。
22.4 主治
時毒,頭面紅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及臟腑素有積熱,發爲腫毒疙瘩,一切紅腫惡毒。
22.5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2.6 加減
便結者,加芒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