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爵牀科植物黑葉爵牀或鴨嘴花的枝葉·《中醫大辭典》·龍頭草
龍頭草爲中藥名,出自《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爲《廣西中藥志》記載的大駁骨之別名[1]。
2.1 別名
2.2 來源及產地
爵牀科植物黑葉爵牀Adhatoda ventricosa (Wall.)Nees或鴨嘴花A.vasica Nees的枝葉[2]。分佈雲南、廣西、廣東等地[2]。
2.3 性味
辛、微酸,平[2]。
2.4 功能主治
1.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溼痹痛,肋間神經痛。煎服:15~30g[2]。外用:搗敷或煎水洗[2]。
2.5 化學成分
2.6 藥理作用
鴨嘴花鹼氧化後,大部分可以轉變成鴨嘴花酮鹼[2]。鴨嘴花酮鹼有支氣管擴張作用,對離體豚鼠和兔心有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2]。鴨嘴花鹼可興奮小腸平滑肌,也能利膽,並興奮子宮[2]。
3 脣形科植物龍凍草的根或葉·《中華本草》·龍頭草
3.1 拼音名
Lónɡ Tou Cǎo
3.2 別名
鯉魚草
3.3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ehania henryi(Hemsl.)Sun ex C.Y.Wu[Dracocephalum henryi Hems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3.4 原形態
龍頭草,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莖直立,四棱形,幼枝被疏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0cm以下,向上漸變短或幾無柄;葉片心形或卵形,長4-13cm,寬1.8-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波狀鋸齒,上面被疏微柔毛。輪傘花序,有時有分枝或僅有1朵花腋生,組成的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長6-9cm,密被微柔毛;小苞片鑽形,長約1mm;花萼長1-1.3cm,上脣較長,3齒,下脣2齒,齒均三角形,具緣毛;花冠淡紅紫或淡紫色,長2.3-3.7cm,外面被疏微柔毛,上脣先端微凹,下脣3裂,中裂片較大,先端微凹,內面具長柔毛;雄蕊4,不伸出花冠,花葯2室,被微柔毛;子房4裂,被柔毛,花柱微伸出花冠,柱頭2裂;花盤杯狀,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長圓形,密被短柔毛。花期9月,果期10-11月。
3.5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低海拔地區的常綠林或常綠與落葉混交林下。
資源分佈:分佈於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四川東南部和貴州東南部。
3.6 性味
味甘;辛;性平
3.7 功能主治
補氣血;祛風溼;消腫毒。主勞傷氣血虧虛;脘腹疼痛;咽喉腫痛;蛇傷
3.8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3.9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