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疾病描述
1933年,Wintrobe等首先在一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發現一種遇冷沉澱、溫暖後又溶解的蛋白質。1947年,Lerner等命名其爲冷球蛋白。正常人冷球蛋白平均含量爲5.88±5.33μg/mL。
冷球蛋白可分爲兩大類三型:第一類爲單株型(Ⅰ型),由一種單株的冷球蛋白組成,其組成大多數是IgM或IgG,很少是IgA,偶爾爲冷Bence-Jone蛋白。第二類是混合性冷球蛋白,大多數是免疫複合物。混合性冷球蛋白由不同類型的Ig組成,最常見的是IgM-IgG,其它有IgG-IgG、IgA-IgG、IgG-IgM-IgA;此外還有IgG-β脂蛋白、纖維蛋白原或纖維蛋白原複合體-IgM等。混合性冷球蛋白又分二型:①單株成分型(Ⅱ型):由兩種或兩種以上Ig組成,其中一種是單株,最常見的Ⅱ型冷球蛋白是IgM-IgG。②多株成分型(Ⅲ型):由兩種或兩種以上Ig組成,其中任何一種都不是單株,最常見的是IgM-IgG。
6 症狀體徵
(一)皮膚 表現爲散在炎症性紅斑、紫癜、丘疹或斑片,可見皮膚梗塞、出血性痂、潰瘍和瘢痕及炎症後色素沉着。亦可有蕁麻疹、肢端紫紺、網狀青斑等。口腔粘膜常見紫癜、潰瘍等。皮損有疼痛、觸痛、灼熱感或瘙癢。
(二)關節 關節痛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的常見症狀,常發生在手、膝關節,爲多關節痛,對稱或不對稱,偶有關節紅腫。
(四(神經系統 主要爲周圍神經病變,包括雙側或單側感覺及運動障礙,如感覺異常或麻木,腱反射消失,肌萎縮、肌力減退,肌電圖符合周圍神經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較少見,有偏癱、腦血管意外、昏迷和精神異常等。
(五)其它 如肝脾腫大、嚴重腹痛、心包炎和全身淋巴結腫大等。
(六)實驗室檢查
1、冷球蛋白測定 90%以上Ⅰ型和80%以上Ⅱ型患者血中冷球蛋白含量>1mg/mL,80%以上Ⅲ型患者則<1mg/mL。
2、Ig lgM常增高,部分患者IgG和IgA增高。
4、血沉常增快,血紅蛋白量降低,血小板減少,血凝障礙,性病研究實驗室試驗(VDRL)假陽性反應,γ球蛋白增高,類風溼因子常陽性且滴度較高。
7 疾病病因
本病可分爲原發性、繼發性和家族性三種。繼發性冷球蛋白血癥常見於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SLE、類風溼性關節炎、結節性多動脈炎、多發性肌炎、乾燥綜合徵、硬皮病、結節病、天皰瘡等自身免疫病,巨球蛋白血癥、淋巴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骨髓瘤等淋巴增生性疾病,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甲、乙、丙型肝炎和膽汁性肝硬化等肝病。一部分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患者經2~10年可發展爲SLE等自身免疫病或血液病,因此本病是否爲一獨立疾病尚有爭議。
8 病理生理
冷球蛋白血癥最大特點是在低溫條件下球蛋白發生沉澱,尤其在I型冷球蛋白血癥中更是重要的發病機理之一。多種因素如pH、溶劑離子強度和Ig結構特性等均可影響冷沉澱,但機理尚不清楚。免疫複合物沉積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的主要致病機理,其在血管和組織中沉積並激活補體引起瀰漫性血管炎,故常累及皮膚、腎及關節、淋巴結、肝脾和神經系統損害。患者的網狀內皮系統不能有效清除免疫複合物,致使其在組織中沉積的時間延長。在這一部位,IgM的多價性使更多的抗原—抗體複合物聚集而致免疫複合物增多,同時局部因素如低體溫及高蛋白濃度有助於這一作用;此外,由於補體被免疫複合物激活後,無調理作用,使C3、C4固定在周圍組織,導致組織損傷,其它如低補體血癥、紅細胞表面補體受體1降低和免疫複合物本身的特徵最終都使免疫複合物清除率降低,而導致更嚴重而持久的組織損傷。[病理變化]:表皮無明顯變化,真皮及皮下組織小血管內有嗜酸性無定形均一的蛋白性物質沉着,栓塞血管。可以是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也可以是混合性或淋巴細胞性血管炎。受累血管常是細靜脈,位於真皮乳頭層至皮下組織。
10 治療方案
治療原發病。輕症者可採用非皮質類固醇抗炎藥和對症處理。重症者如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採用皮質類固醇(潑尼松15~80mg/d,或衝擊療法)、免疫抑制劑、抗瘧藥、血漿置換。Casato等(1990)報道用α或γ干擾素治療有效。
11 預後及預防
避免寒冷,注意保暖。